美文网首页
关于Roy Lichtenstein

关于Roy Lichtenstein

作者: elisanan | 来源:发表于2019-10-01 17:38 被阅读0次

    一个pop art画家的点滴趣事

    展览开始啦

          上周天去了Roy Lichtenstein的回顾展。是最后一天,大学生不优惠了,只能多花4欧买ridotto的票。自认为没有太多可看性,不过最终还是去了,毕竟过了这个村,只能去英国,美国看到他了。

          罗伊·利希滕斯坦(1923-1997),艺术史上有名的画家。波普艺术(pop art)的代表人物。提起波普艺术,起初认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1928-1987),他的玛丽莲梦露头像和Brillo肥皂盒,还有金宝汤罐头,都非常“洗脑”。这也是波普艺术存在的原因:波普——pop——流行。那个年代的美国先行一步,消费势头剧增,汽车,冰箱,洗衣机,食品包装进入千家万户。彼时无论是苏联,中国,还是意大利都被甩了好几条街。有了这一条件,才诞生了pop art。大众化消费的图像时代,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艺术何必离它远远的呢?同时,一种快速干脆的彩色印刷术诞生:丝网印刷。它帮助艺术家大量地制造、复制图像,艺术的边界又得到了扩展。不管你信不信,艺术品可以把杂志或报纸上看到的任何彩色印刷——美人照,食品照,家居照,甚至漫画搬上画廊。

    艺术品成了消费品?或许两者有很明确的界限?

          这些是一个局外人该有的疑惑。

          其实我们身边括上印刷的图像,几乎全是pop art的真身。比如前两天才买了一个迪士尼的塑料杯。吸引我的是颜值,放大看手机拍的图像,圆点(dots)的构成很明显。如果我们把它放大成2m*2m的画,装裱好挂在画廊里,算它是艺术品也能成立。当然,你需要动脑筋的是怎么让有钱人get到它的价值。这就不是10欧能权衡好的事了。也许你要用上好的材料,颜色精准,线条流畅到位。总之,要讲究。就像这个10欧的杯子,看上去摸上去不像个水货,那它的材质就要舒服,安全,结实,透明,色彩要鲜艳好看。除了这些硬核的指标还不够,你要能成功说服你的顾客,让他相信你的艺术品是有思考的段位的。它不是随便尝试的结果,不是偶然的产物,它是有理有据的(consistent,用个最近学到的新词)。它贯穿了你的艺术生涯,是你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它就更有价值了。仿佛这个人买的不是一张放大的印刷品,而是具有历史地位的重要艺术品,它是原创的(original),不可替代的(non-alternative),是艺术家的唯一替代品。可以这么理解:迪士尼杯子上印的小美人鱼,看到它,就想到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那么这张图片就有了意义,不止是一张波点分布图。

    小美人鱼
    是这个作品重要呢,还是艺术家更重要?       

          这么说就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艺术家本人身上了。换在中世纪,画家叫画匠,好像雕家具的师傅,手艺要好,自己被不被认识不重要。现在的思维是,东西可以批量生产,甚至可以按着说明书步骤作画,不过思想,风格是艺术家本人的。技术反而被机器,或工作室团队取代了。

    Sol LeWitt的墙画指南(instructions)

          比如中国梵高那部纪录片,虽然没看,但大概知道拍的是啥(在意大利买得到光碟版):一群农民工从早到晚地复制梵高的画,每个人只要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流水线操作。他们画了很久,以至于想去看看原作是什么样的。他们未必懂绘画理论,但也知道原创性的趣味和价值。这里面又隐含了一层疑问:他们制造的作品算原创吗?毕竟有手工的成分。追溯到几百年前,作坊(bottega)就是这么运转的,甚至我们现在所敬仰的大师都是从磨颜料开始跟着老师学画的。他们做徒弟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能画得超过老师。

    《中国梵高》电影海报
    人们实际上看到的,是他早就想要看到的东西

          回到这次的展览,利希滕斯坦的作品似乎偷窃了杂志的封面和一系列漫画语言。它们都是纸质印刷,以及一些挂毯的尝试。当然,材料有讲究,这也是人们容易忽略的。我们总是一掠而过这些“精美”的作品(当然,这种精美和早期大师如凡·艾克(Van Eyck 1390-1441),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相比,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精致了),急于了解画了些啥,画得有多像。但现代艺术就不满足于这一点了(即“再现”)。人们实际上是看到了他早就想要看到的。滕斯坦用寥寥几笔就概括出你看到的全部:一张桌子上放着一杯水和一个柠檬。有多简单粗暴呢?柠檬就是一个柠檬状的黄色块,杯子稍微复杂些,除了交代杯子的形状外,还有和柠檬的遮挡关系——杯子在后;以及杯子的透明材质,有高光有暗部有反光。这些明暗都是靠整齐平行的线条排列出来的。滕斯坦的每一幅静物画都很有意思,充分体现出他的聪明(smart)。不是简单重复那些线条的排列;空间靠遮挡和近大远小体现得正好;颜色的填充错落有致;遮挡也需要留白,所以有些线故意留个口子;复杂的褶皱被简化,却从来不失其立体性。可以说少而精(pocco ma sufficente),把它们理解为“精致的简约美”绝不为过。仔细观察后才发现比杂志上刊登的图像要历练很多。这就体现了它们身为艺术品的价值。

    作品1 作品2 作品3 作品3的局部
    在这一时期,利希滕斯坦找到了他的最关键的艺术语言:点(dots)和线(lines)

          滕斯坦的点和线代表了他要将所有的视觉刺激变成二维的——扁平,轻重缓急一致。没有笔触,没有情绪,没有失误。总之,没有一切手工的温度。反而变成商品的包装:流畅,平滑,没有瑕疵。若薯片的图案是印在塑料上的,那么滕斯坦的柠檬就是印在无酸纸上的。今天看倒更应景了:人们习惯性地选择一些“干净”的图片作手机壁纸,而拿手机拍滕斯坦的作品正好是这类漂亮干净的图案的代表:色彩鲜艳明确,也不会晕开,很规整。好像韩国偶像团体的mv,干净亮丽的环境,一切都是那么的诱人。或许韩国的偶像包装是滕斯坦所代表的pop art的升华。滕斯坦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消费品,比如柠檬、苹果、花、水杯、热狗等,偏向普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件。这一时期他确定了艺术语言,并且集中简化他想要传达的视觉效果。因此构图,简笔的元素多一些,形式感很强。

    韩国女团CLC新歌 Devil 的mv剧照 作品4 热狗
    利希滕斯坦最为人知的“漫画风”

          下一个重要阶段,就是他的漫画时期。他更加确信了自己的语言,与漫画一拍即合。漫画就是平面艺术,简笔艺术。套路走天下:网点,视觉冲击,对话框。它抹去了手工性,强调了画面冲突感。利希滕斯坦感兴趣的,即是漫画干脆爽快的表达形式,它能立刻激起人看下去的欲望,它也是一种消费——体验消费。可是滕斯坦的作品和漫画又是完全不同的。漫画的产生是为了架构好故事的叙述。没有漫画之前,也有插图,都是为了增强故事的可读性。滕斯坦刻意选择了一些画面,比如“战斗机”、“金发碧眼的女郎”。但你凑近看,很容易看到女人是由波点和色块组成,如果拍一个局部,你绝不会想到它是女人的耳朵和金发。这种形象的解构也在反问人类:我只是看到我想看到的东西不是吗?紧接着滕斯坦证实了我的反思:他做了一组雕塑,采集典型的黄色,波点,眼睫毛等元素,故意组合成人们看不懂的样子,这样的雕塑难以产生之前的共鸣,原本的女郎形象成了元素的堆砌。实际上这些元素都出现在我们刚刚看到的画面里。

    作品5 作品6 作品6局部 作品7 作品8 作品9

          我们看这批雕塑,就像几百年前的人看那些漫画一样不解。估摸着古人欣赏不了金发碧眼的美感吧。这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我们被动地接受某一种文化久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它,欣赏并崇拜它。好比希区柯克的《后窗》,女主角的形象就是典型的金发碧眼型。那时的观众特别吃这套。当然现在看也是很美很精致的,有哪个小女孩不喜欢迪士尼里的公主呢,有谁不喜欢芭比娃娃呢?

    Grace Kelly in the movie Rear Window

    滕斯坦还没有止步,他又做了一些“破坏”:把漫画中间加几道撕坏了的痕迹。画面显然不完整了,但依然不影响人对其进行辨认。只有彻底打乱这些元素,重新组合,才能破坏它。其实拍一拍放大的局部,它就被“破坏”了。由于人的认知常常是被动的,不断地被灌输一种说法,就会产生认同感,先入为主。如果我只看过滕斯坦的几幅代表作,我就会把他看成漫画的抄袭者。当我看了原作,即他的回顾展,就会发现原来的想法是有偏见的。利希滕斯坦正是利用了人的偏见来创作,同时也在抵制这一偏见。

    作品10 作品10局部 作品11
    抽象表现主义“拙劣的”模仿品:一道冰冻的笔触     

          如此,就很顺理成章地诞生了后面一批讽刺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讽刺是针对“抽象表现主义是伟大的”这一偏见,而不是针对作品和艺术家。如图,这是一张模拟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笔触的作品。抽象表现主义对于美国艺术来说是里程碑式的,它使美国走入当代艺术,取得了话语权。在这之前,美国是靠着欧洲现代艺术开化的,亦步亦趋,很想立一片天。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在批评界立阵,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推了出来,从此行动派,抽象表现主义诞生,轰动一时。有了先驱,就有很多追随者。他们纷纷效仿大笔触作画,笔触本身就是艺术。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笔触里有力量,有厚度,有质感,是抽象的,铺满画面的。没有焦点,没有透视,完全抽象和平面。

    Franz Kline Jackson Pollock 作品12 brushstrokes

          滕斯坦顺应这些规律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他把笔触的拖沓扫描成线条,没有力度,也没啥激情,颜色也没有变化,笔触没有了粗细的韧劲,从头到尾,从上到下都是扁平的,是一道冰冻的笔触(pennellata “cpngelata”)。他确实模仿了内容(笔触)和形式(笔触的形状,颜色),但这和抽象表现主义追求的结局正好相反:抽象表现主义强调的是艺术家甩、飞溅或涂抹画布留下的笔触,它是即兴的产物,是不可控的。滕斯坦严严地把这些即兴冻结了。

    滕斯坦的平面装饰,或许真的被不少人看扁了,认为他的作品不高级。当代艺术品的危机在于,如何衡量它的价值。这取决于艺术家怎么看待自己的作品。每当一个主义被高举时,艺术家往往排斥自己的画被定义。就像我们始终很难定义利希滕斯坦的作品一样。他也不仅仅代表波普艺术,他被这一流派吸引,不过最终还是走向了一条个人的道路。他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拙劣模仿,也是有意为之。恐怕没有那么多人喜欢抽象表现主义的混乱,况且就这一道笔触而言,它很难载有高级的美。而滕斯坦把它做了进一步降格,平面性带来了较为廉价的气味。一个艺术流派被过度地宣传,就会导致人们先入为主地,不分好坏的欣赏它。在这里,画家讽刺的是抽象表现主义故弄玄虚的即兴理论。看一下单个的笔触:平平的,有速度感,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嘛。这里想到一本很有意思的小书,名字叫《艺术》,作者是Yasmina Reza。它是一个剧本,讲述一个花高价买入一幅白色的单色画的人,向他的两个朋友介绍这幅画而产生的观点不合的冲突:这幅白色单色画到底值多少钱。起初探讨画,后来揭露了真正的原因: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轨迹导致他们对这幅画的判断大有不同。

    作品13 作品14 “凝固的笔触” 雕塑 Yasmina Reza《杀戮之神》改编电影版 推荐!
    “现代主义”复刻版:打了折的商品

          再往后看就到了后期,他确实复制了不少现代艺术品:莱热,毕加索的立体派;莫奈的睡莲,考尔德的活动雕塑。滕斯坦自己说了很可爱的话:他想做一些名画的复制品,好像打折了的商品一样,显得划算一些。你可以把它看作“复制了原创的原创作品”。即模仿立体派的风格,但是进行了自己的再创造,再编排(构图和色调的创新),并且有自己的风格。原创就得有自己的绘画风格:“很莫奈,很滕斯坦”就对了。

          如此唠叨着就到了展览的尾声。滕斯坦对中国画挚爱有加,介绍里写道:他拥有众多中国画的画册。他被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深深吸引。于是创作了一组有中国山水画风格的作品,也是他最后的作品系列。但就我个人来看,他的复制多少有些脱离了原来的韵味,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他学习了很多,但思维上还是很西方的。

    作品15 致敬毕加索 作品16 致敬莫奈 作品17 中国山水
    后续

          结束展览后,照例很有仪式感地买了纪念品。因为最后一天,促销打7折。只是挑哪张图好呢?纠结了很久,选了一张热狗和一道笔触的图案,作为我本次展览的观后结晶。选热狗是因为:这是一个很美国式的产物,欧洲是没有的。剩下的我都不太感兴趣。最滕斯坦的理应是他的漫画美女系列。但很奇怪的是,一旦将他的漫画感印在明信片上,就真的掉价成一张漫画截图了。或许这些不够代表他最有力,最任性的一面。滕斯坦的艺术有它的局限性:都是印刷品。但我认为,他始终在思考复制的意义。

    买的纪念品

          看展的时候故意把自己想象成收藏者,如果只能收藏一张作品的话,我会选这一幅:

    作品18 作品18局部

          它实在太有趣了,也是最没有滕斯坦标签的作品。如果太滕斯坦,或许就没那么多神秘感了。这张保留了很多有意思的启发,让你看到他想要探索的野心,而不是停留复制自己的风格上。——2019.9.12


    附记:额外小彩蛋
    早期作品:木版画 作品叫mirror,真的能照镜子 三维雕塑的二维骗局 难得一张被“蹭过”的印刷品 站住,别动!挂毯画 看累了,歇一歇 Rowlux材料的天然水纹肌理 精心的展厅设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Roy Lichtenstein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sn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