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普陀山、岱山曾经是孤悬海上的岛屿,普陀山至今还是岛屿。
2009年12月25号,舟山跨海大桥通车,舟山岛跟大陆连在了一起。
2021年12月29日,连接舟山和岱心岛的跨海大桥通车,岱心岛不再孤悬。
开车在大桥,我家专家告诉我,这座耗资170亿元人民币的舟岱大桥,是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海上三塔斜拉桥。
我们是周四下午从普陀山回到朱家尖,驱车90公里,穿过舟山往北走上舟岱大桥的。
呈东西走向的岱心岛,像一片绿色的桑叶,静静地飘在碧蓝的海上。
我们是来岱山看海的,那细细黄沙的沙滩外,碧蓝的海水一波一波冲向我们,白白的浪花奏响欢快的乐曲。
头顶着骄阳走向海滩,暑气渐渐退去,清新的水气扑面而来,褪去鞋袜走进海水,任浪花溅到我们身上,唤出内心的喜悦。
岱山岛的海,还可以在山上看。我们登上岛内最高峰,海拔257.1米的磨心山顶,坐在最高处的亭子里极目远眺,96.31公里的海岸线尽入眼底,海上有碧水,天空有白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陆地山坡布满绿色,心旷神怡。
遥望历史深深处,春秋战国时,舟山群岛是越国的“甬东”。
公元前473年,吴越战争尘埃落定,夫差一败涂地申请投降。
勾践拒绝吴国的投降请求,夷平吴国宗庙,发配吴王夫差到甬(yong)东(浙江舟山),领三百户。
《史记》:“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
清朝诗人丘逢甲赋诗感叹:
夫差不愿甬东迁,吊古苏台意惘然。
香径有花栖晚蝶,梧宫无树语哀蝉。
凄凉儿女千秋泪, 佳丽江山万念牵。
何处夜深腾剑气,虎丘衰草自年年。
其实夫差如果接受了勾践的安排,带领三百户来到此地,掀起第一轮海岛大开发,说不定还会开启一片新天地呢!
据说徐福带着童男童女也来过此岛。
在岱山岛,除了欣赏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去看看博物馆,虽然小众,也长知识。
我们看的第一个博物馆是台风博物馆。建在大海边枕着波涛的台风博物馆只有小小的两个展厅,知识量却大得惊人。
我常说,文史知识只是知道不知道的问题,不存在懂不懂的问题,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愿意去了解愿意去记忆,不知道就变成知道了。
我们俩虽然学术各有专攻,但有一个共同点,对于未知的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懂不知道不要紧,看看就知道了。
理科生看科学,文科生看历史。
台风的成因,工科硕士现学现卖,台风的形成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1、高温高湿的大气;2、地转偏向力;3、初始扰动。
文科生表示似懂非懂。
工科生分析台风的结构,水平方向:外围、本体、中心;垂直方向:流入层、中间层、流出层。
文科生还是糊里糊涂。
好吧,文科生也有可以说说的。你知道古代人们有效抗击台风的办法是什么吗?
就是修筑海塘。最有代表性的是江浙海塘,它北起常熟,南至杭州,全长约400千米,始建于东汉,历代都有加固修筑。最大规模的修筑是乾隆朝。
江浙海塘分为江南海塘、浙西海塘和浙东海塘3部分,以防御钱塘江大潮侵袭的浙西海塘最关紧要。
康熙、雍正朝,修筑海塘受到重视。乾隆帝1736年即位后,就知道东南沿海的台风危害极大。1747年,江南遭遇了特大潮灾,乾隆非常心痛,写下七首《江南潮灾叹》,发出最高指示,要筑好海塘,强调“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
没有亲眼目睹江南水利工程的乾隆心里不踏实,江南潮灾四年后的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脱下鞋子卷起裤腿,走进海塘的泥泞中。
乾隆6次南巡有4次亲临海宁阅视塘工,实地指授筑塘方略。
你以为皇帝南巡真的是来游山玩水的吗?NO,NO,NO
普天之下,莫非皇土,人家自己的财产自己会爱护的。
终于用了50余年的时间,将海宁一线原有的土塘、柴塘一律改建成为坚固整齐的鱼鳞大石塘,大大提高了防洪抗台能力。
人们把乾隆的《江南潮灾叹》镌刻在石碑上,至今还可以在沧浪亭闲吟亭的御碑上读到原文。
选录一首:《江南潮灾叹》之一
江南古来称泽国,十岁九涝患不息。
集议为谋疏浚方,补救唯应尽人力。
潮灾数十载一遇,不先不后于兹值。
呜呼一歌兮歌始辞, 遥遥南望兴嗟咨。
这回轮到工科生瞪眼聆听。
有一个展板“台风的馈赠”很有趣(图六),我们一起边读边讨论。
最上面一条,台风是人类淡水的搬运工,这个能理解,但数字比较惊人,一个成熟的台风,一天之内所下的雨,大约有30亿吨淡水!哇[惊讶]
最下面一条,台风是消暑神器。这个我们太理解了,特别是小时候没有空调的酷暑,每次台风的来临都是福音,总算可以降一点温啦!
右边一条,保持地球热平衡,工科生瞬间理解,文科生读两遍后基本理解。
左边一条,增加捕鱼产量,真的吗?读了读原因,将信将疑。
图七图八是灯塔博物馆,图九是海防博物馆,都有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比如世界上最早的灯塔是法罗斯灯塔,可惜写不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