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记吃不记打”,我的印象比较深刻,一方面是年少时,大人经常把这词用在我身上;另一方面,这句话现在也被我用在了孩子身上。好像是轮回似的。为了说服孩子,我还找到了理论依据:人总是倾向于遗忘身体的痛苦,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家都知道生孩子很痛,但是回忆有多痛的时候,又明显感觉不到那么痛。但是这并没有任何好处,好像给自己或者给孩子定义个“记吃不记大”就能解决问题似的。这明显的是推卸责任,而且这种贴标签没有任何好处。
最近在听得到中万维钢《精英日课》关于模型的课程时,一个想法如闪电般地击中了我。彻底地改变了对记吃不记打这个词的认知。其实这句话的重点不是“不记打”而是“记吃”。我们关注的是“吃”,也就是奖励,而不是“打”(惩罚)。正因为人是记不住打的,所以要用吃来记住要记的东西。
而人们从奖励中学习的能力要远远强于从错误中学习。并且只有30-50岁这段时间的从消极信息中学能力比较强,但是从始至终都不如从积极信息中学习的能力强。

动物园里的驯兽师能让动物进行高难度的表演,但是对动物他们不是使用打骂法,而是使用奖励法,而且是即时的奖励,完成一个好动作马上给吃的。动物也许完全不懂人为什么要让它做这个动作,但是只要知道这么做会得到好吃的,它就会乐意这么做。驯兽师希望动物“记吃不记打” —— 你对错误动作没有必要有太多深刻印象,学习学的是正确动作。
所以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奖励。奖励的越多,学得就越快。当然,如果能从学习中获得奖励就更好了,就成了内驱力。
在孩子的教育上,“吃”什么也是个问题。要符合心理预期,有时候吃饱了,再爱吃的东西也吃不下了。所以要了解心理预期,一般的奖励不能让你兴奋,你才更愿意去追求奖励高的事情,你才能更快地找到最佳选项。期望值过低的人会习惯性地去做一些低回报的事情。
打会让人害怕,吃会让人喜欢,害怕只会让人远离,只有喜欢才能让人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为什么我总是盯着孩子的不足呢?这应该是另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