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总是在别人面前说他儿子的想法特别不正常,开始是觉得智商有问题,后来就觉得是情商有问题,还说特别像爸爸。我每次都要花很长时间给他解释为什么孩子的想法是正常的,只是没有跟她在一条思路上而已,当时是可以说服她,但是换了一件事、换了一个角度,就又开始了。
今天在这里要提醒家长们记住一个原则,就是“对待孩子的感受要宽容,对待孩子的行为要严厉”。对于孩子所有的感受、愿望、梦想、欲望、幻想,都应该宽容对待,不管这种感受是积极的、消极的、合理的、犹豫的、矛盾的都应该给予理解,因为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不同,不能说跟父母的想法不一致就是不正常的,父母也是经过多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得到现在对事物的判断,而孩子的想法都是纯天然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举个例子,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偷着把玩具拿回家里玩,这种行为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却是很多小朋友都会犯的错误,因为孩子的心理还没有偷盗这种概念,上幼儿园之前家里的一切好东西都归他所有,到了幼儿园这种思想需要慢慢改变,跟小朋友之间的互相分享、互相合作,都是需要经过时间慢慢建立的。所以喜欢的东西想要拥有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想法,家长不要觉得我的小孩怎么回事?这么小就偷东西,甚至是指责孩子的本性,这么小就当小偷以后可怎么办,这都是不可取的。
但是想法是正常的,行为却是错误的。对待孩子的这种想法要宽容,但是对待这种行为肯定是要严厉对待的,如果觉得反正这种行为很正常,把东西还回去就可以了,那可就后患无穷了。家长的态度首先就要是严肃的和严厉的,指出这种行为的不可取,孩子最会看家长的脸色,哪些事情是不能再做的,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最好还能做出一定的惩罚,这样更能让孩子牢牢记住这个教训,以后都不敢再犯。
现在很多家长都舍不得对孩子严厉,遇到这种原则性问题,依旧是和颜悦色的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结果孩子根本感觉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听到了记不住,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孩子该怎样还怎样,一旦经历两次、三次的,想要再改正就很难了,所以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定要严厉。
现在很多家长最头疼孩子的就是看手机、打游戏、玩电脑,家长会觉得孩子怎么那么没脸呢,说了他一百遍了就是不听,只要一个不注意马上就端起手机玩起来了。
玩手机这件事正常吗?如果谁要说不正常,那他自己可就是真的不正常了。设计手机里各种APP的人一定都有学过心理学,他们知道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一个人的注意力,而且还能让人对它念念不忘,成人尚且无法抵抗这种诱惑,因为看手机而打架的夫妻都比比皆是,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呢?所以爱玩手机很正常。
但是玩手机的害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家长在控制孩子玩手机的事情上一定要有原则性。这里面一定也要控制一件事情就是家长认为孩子的“可怜”,孩子都那么想玩了,又不是没有手机,玩一两次也不能怎么样,看着孩子那么可怜巴巴的求着自己,算了今天先给他玩。这种没有原则性的态度就会助长孩子玩手机的气焰,他们只要知道哪种方法对家长好使,就会反复使用,软磨硬泡的装可怜。如果说完全不看手机,那就脱离社会了,现代人很难办到,但是把看手机的时间固定下来是必须要做到的,让孩子在固定时间之外彻底放弃看手机的念头,才能认真去完成其他事情,只要心里还惦记,就没办法静下来。
这里要指出,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的很多想法家长都不能理解,他们的很多行为家长更是不能苟同,甚至很多时候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表达什么,想反抗什么,但是这不代表孩子的思维不正常,青春期孩子身体上快速的成长是心理的发展完全跟不上,他们会不知所措、不可理解甚至是不可理喻,但是这时候正是需要家长宽容、理解和疏导的时候,如果采取强硬对抗的方式,只能是两败俱伤。
如果孩子是在穿衣、发型、饮食、玩耍、交友等一些生活方面追求个性,家长可以适当放松,过了叛逆期融入社会之后很多自然而然就好了,但是这时候的孩子也有可能会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不断试探,这时候家长就要严格管束了,例如吸烟、逃学、偷盗、聚众打架等等,家长就一定要把这种情况扼杀在摇篮之中。
其实这种探试也是孩子青春期的一种情绪发泄,家长不要觉得孩子不可救药,管不了了爱怎样就怎样吧,其实他们的心理并不坚定,只是言语上会很气人,他们就是就是不断的试探再试探,也试探父母、也试探学校更在试探自己。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宣泄,例如适量的运动、跑步、骑行、健身或者和积极向上的同学聚会、聊天,甚至是去商场购物等等,用一句不恰当的说法,就是家长要“熬过”孩子的青春期,这种“熬”绝对不是不管不问、任其发展,也不是大吵大闹、动辄打骂,而是想尽让孩子可以接受的一切办法,去引导他们,只要过了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趋向成熟,一切就能走上正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