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里排行老二,实际上和大一点哥哥姐姐们断代有一点远。他们可以约着去读书,我就和老人留在家里等他们放学。所以,现在我很喜欢和老人家在一起,老人们也很喜欢我,在老人面前潜意识里更放松更能表达真实的自己。以前去前任家里,对方的奶奶对我各种满意,觉得很亲近,后来没在一起了仍觉得对老人家过意不去。
为什么我们总和最亲近的人吵架小时候父母很忙,很少见面,大多数时候都是老祖管我,她忙的时候就不理我,忙完了再管我。后来有了弟弟,更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又不得不养大的孩子,没人在乎我的感受。这种感觉是日渐强化的。8岁就离开老家去城里读书,住在叔叔家。一年见不到父母几次,叔叔家里更没人在乎我的感受。一直到上中学就寄宿到学校去,更谈不上感情交流。整个成长过程中似乎大人都在忙于应付生活的窘迫,没有想起我心里的感受。我的成长经历并非个例,是整一代人的成长背景,我相信很多人的成长经历和我大同小异。什么独生子女娇纵蛮横、在蜜罐子里长大、是家庭的中心这些描述对于我而言是混账的、带着隐形的杀伤力的,时下流行词就叫“扎心!”
为什么我们总和最亲近的人吵架我认为父辈在这件事上有一种单方面的沾沾自喜。他们中大多数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那么成长的一个过程(大环境所致,那时候还没有杂交水稻,全国人民都在饿肚子)所以我们的成长环境他们已经倍生羡慕且默认我们该心怀感恩。
诚然,刚好是我们的父辈扛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旗,且他们真的做的非常好,不管是否承认,或者他们如何谦虚说后来居上,他们的成就都是我们无法超越的,他们完成了经济建设的奠基过程,才使我们可以腾飞。
回到正题,大部分父母天然认为物质满足就行,忽略子女的内心感受,或者说他们对内心感受这件事是没有认知的,导致现在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一代还在被动的接受他们以爱之名的疯狂赠与。考不上好学校,走后门铺好路,找不到好工作,走关系铺好路,找不到好对象,帮你安排好相亲对象。甚至未经你允许并把你的联系方式给了他们觉得合适的人。“房子车子,再苦再累我们只要还能动,就攒钱帮你们交首付。”
没人思考过上好学校为什么,找好工作为什么,只是不断追求不要偏离普世的价值观。小时候被逼着对几乎没见过面的远方亲戚表现出亲昵,如果做的不好就被拿来和别人家孩子做对比,可是又都知道不论是何物种在陌生对象面前最真实自然的情感都是谨慎、好奇、戒备而不是亲密。这种对比伴随一生,别人家的孩子考上某某大学,你看看你,别人家的孩子考上哪哪哪的公务员,你看看你,别人家孩子都上街打酱油了,你看看你。他们觉得你长不大,弱爆了,什么事情都要他们操心,觉得你的想法很危险!
我的父母也非常典型。多年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纵然外人看来和和美美,可实际上家庭关系并不理想。他们天然的以为物质上的满足可以消除情感的隔阂,于是不断满足,又因为我们的不领情而委屈不已,四处宣泄苦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祥林嫂。
我毕业以后本想留在城里,因为我想以后我的孩子能接触更好的教育资源。可是我妈妈就觉得女孩子离家那么远不安全,刚毕业时候很困难,因为工作能力还不足以支付生活开支,我妈妈就抱怨说你毕业了就不该我们管,说一次还好,说多了谁受得了,本来工作做不好自己就已经压力很大,家里不支持还冷言冷语。直到她说你留在那个地方干嘛,这边人就那么差么?(指找对象的事)现实是什么呢?同样学历的人大部分还是选择留在城里,而老家的同龄人在思想层面和受过大学教育确时会存在分歧。姐姐高中学历,姐夫小学学历,在教育后代方面仍感觉想不到一起去,姐姐教孩子看书,姐夫要带孩子出去吃烧烤。
我在普洱工作期间,在他们觉得安全的范围内,倒是很放心,便不闻不问了,没接到过电话。我对家庭关系心灰意冷,也很不想主动改善。后来和他们说要去厦门,这下爆炸了,这是挑战他们极限的事情,他们极度恐惧地理距离的遥远,哪怕你跟他们说飞机三小时到,随时会回来哒。我知道厦门有最新的东西,有更多机会,能接触更多以后有帮助的工作思路。他们觉得你一个女孩子就是要跟人家跑,过得好你就不管我们,过得不好我们也帮不了你了。他们特别怕这个事情。“父母在,不远游”自古以来便如此,过度的紧张,总换着套路软硬兼施的劝你回来。总结起来就是,他们希望你就嫁给隔壁的王二傻子,你挨欺负的时候,他们方便上门打断对方的狗腿!(此文暂不讨论地域文化差异)
因为从小就形成的独来独往的行事风格,我个人主见很强,所以他们的话我仅出于礼貌性地听听,征询的意见也仅作为对他们做父母的一种尊重,实际决定我早就内定好的。我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愿意为之头破血流。这一点朋友们内心暗暗羡慕着我,同样,我无法理解。难道当下他们所做之事并非本愿?那他们在层出不穷的问题中如何保持持续性热情?事实上他们都很丧。
为什么我们总和最亲近的人吵架父辈在表达感情方面是狂热的,疯狂的,露骨和直白的。上世纪的碟片,你一听《爱如潮水》这个歌名,你也知道是一种比喻的修辞,但是你看那个MV里面,就是有潮水,而我们对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委婉、写意。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老年表情包”——亮闪闪的字体,横七竖八的祝福语,满满的正能量,强烈的对比色和突然乱入的过气明星。恨不能把所有情感表现在那一寸图上,还怕你注意不到,要加上各种炫动特效。
为什么我们总和最亲近的人吵架父辈和我们使用同一个表情包所表达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父辈的心声 我们的心声以爱之名的表达,是双方受伤的根源。父母总是倾其所能的给予,他们的内心正如他们热衷的表情包一样丰富,生怕给的不够,表达的不到位,怕你感受不到他们浓浓的爱。我的爸妈拗不过我不考公务员的事实,他们最终接受了我自寻死路的创业计划,便懒得再理我,打算给我买个交通工具让我自己折腾。某天上街买菜,我妈妈很开心的把我带到了摩托车行,我尴尬得不知所措,她却兴致勃勃的问我哪个好,我说买个小的,能用就行。她却坚持要买就买好的,而且要最好的,以毒辣眼光的看中车行里最贵的一款。除了车身高,价格也高,于是母女俩就回家了。第二天,她又背上一麻袋钱,兴高采烈地拉着我爹说要去买摩托车给我,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说“买小的,能用就行!”吃中饭的时候回来了,很开心,买了那个最贵的,自己开心的不得了。
后来我因为腿短撑不到地,经常翻车,车身很重,也有多次扶不住倒地受伤,我跟她说,她反倒怪我技术差,说她做什么我都不满意,说我不理解她的苦心,她说她是想买给我最好的。她委屈的不行,我真的无话可说,从一开始我并不想要她的赠与,到后面拗不过她,说小的,能用就行!她沉浸在单方面的感受里,完全没有听我在说什么,她的那些征询意见就是过场性的表达尊重。
可怕的是,在此类事件中,我潜意识习得她的这一种形式作风并且以同样的方式处理家庭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处理不好便又如她一般采取暴怒、控诉等强制措施。所以经常冲突不断,明明最亲近,却吵的最多。之前看到某文名字似乎是说“我们是孝敬父母的最后一代和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我想出自70后之手,秉持着中年人特有的中庸和收敛口吻,文章仅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等外在角度客观论述。字里行间没有我们一样尖锐的情感性情绪性等词藻,更多的在分析子女无法孝顺他们是因为工作上忙于应付压力,经济上的自顾不暇等等,以“谁都不容易,原谅并理解一切”的口吻写。我还是读出了他内心的脆弱,觉得心疼又可叹,心疼是:原来在我们面前那么强势权威冷面的父辈,他们的内心是那么没有安全感。可叹是他们真的没有意识到双方之间对于情感体验的需求程度和众多观念差异。尽管常被父母控诉不孝,我还是坚持我是孝的。我父母理解的孝重在于“顺”,听话,顺着他的心意。而我所理解的孝,应该是“尊重”!
本来想写成长过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还是先谈到了亲情方面的情感表达。下次再写对爱情关系的表达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