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这位清代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开始改建宁寿宫区,想给自己建个退休之后的养老圣地。这片在紫禁城相对独立的“宫中之宫”,云集了殿、宫、堂、阁、楼、轩、斋、亭……各种建筑形式,无所不用其心。整座宁寿宫区像是乾隆用营造书写的自传,他故意留下了大片空白,埋下无数彩蛋,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哪个角落,偶然的眼前一亮,就能对他了解得更多些。
我喜欢故宫,也是因为这随机分布的不期而遇。
╮(╯▽╰)╭其实很多自以为是新发现的有趣细节,都是因为以前看得太糙。
如果珍宝馆改陈,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把宁寿宫辟为展示这位清代当政时间最长的皇帝的专馆?
(啊哈哈哈这篇文是2016年6月写的,2017年故宫真的要把宁寿宫改成太上皇宫原状陈设了)
衍祺门穿过乾隆花园正门——衍祺门,见两侧山石相对出,层峦叠嶂的缝隙中,露出一株古木和一角黄琉璃瓦顶,沿着石板铺就的冰裂纹幽径复行数步,豁然开朗,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古华轩出现在眼前。
古华轩得名于轩前的金丝楸,建造敞轩时,树龄已超过百年。为了表示对古树的爱惜,乾隆特意将敞轩建在树后,并命之为“古华轩”,“华”通“花”,春深时节,这株古楸繁花似锦,三百多年来从不失期。古华轩有楹联“明月秋风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上联来自我的男神,苏轼的《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下联由轩前古楸古柏生发。楹联表达的遁入桃花源,清风明月,和光同尘,是古代文人的追求。乾隆作为有史以来写诗最多的人,一生孜孜不倦地想要当个空前绝后的大文人,这个理想在他营建宁寿宫时越发清晰、具体。
卧蚕步步锦古华轩为敞轩,这种建筑形式多见于温暖湿润的南方,在北方则多为园林建筑。古华轩面阔三间带回廊,屋顶为单檐歇山卷棚顶,上覆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为单翘三伏云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落地罩。倒挂楣子、坐凳棂条和落地罩的横披窗、隔扇样式均为卧蚕步步锦,雀替(花牙子)为拐子龙(夔龙纹)。
雀替金柱和回廊像一个个画框,定格了第一进院落的美景。轩内的落地罩衬托着回廊,如层层帷幕,增加了空间纵深感。由镂空方形叠加的步步锦图案,在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仍保持了观者眼中景物的完整。整个古华轩像一个精巧的套盒,或者像“鬼工球”,造成层层叠叠的装饰效果,空间的划分、组合,绵延得无穷无尽一般。
西侧为养性殿西暖阁 东侧为旭辉亭坐在轩中,东面是如云朵、似海浪的湖石和郁郁葱葱的石笋,西面是旭辉亭逶迤的回廊,南面的远景是幽深的湖石曲径,近景是仙台、禊赏亭和扶疏的花木。北面是通向第二进院落的朱漆小门和清水院墙——门内又是另一幅画。
南侧湖石 北侧为第二进院落古华轩的造型以整饬的方形为主,横平竖直带来的秩序感,抵消了层次繁多带来的眼花缭乱。婉转的雀替、飘逸的卧蚕又与落地罩笔直的线条形成对比,整体的四平八稳中点缀着活泼的小细节,这是皇家建筑与江南造园艺术碰撞出的灵感与匠心。
雀替:方正与婉转无数人走进古华轩都会被头顶这片两百多年未曾凋零的花海震撼。安装于乾隆四十年的天花,集朴素与繁复于一体。天花将彩绘变为楠木贴雕卷草花卉纹,原木颜色质朴、统一,雕花却精细、复杂。每一块天花都是正方形,中心为一朵圆形牡丹,四周围绕着团团卷草纹,四角各有一朵盛开的花。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天花中心的圆形牡丹有各种不同的形态。
充盈丰腴、将开未开的大花苞
已经舒展了两三片花瓣,仍待春深盛放的
这四朵牡丹花形都能看出区别
姿态万千的花,凝固住最纯粹的春色,如此繁盛华美,容不得一丝颓败。
围绕牡丹花的枝叶比传统的缠枝纹更紧凑、繁缛,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想到圆明园大水法石质构建上的雕花,充满巴洛克风情。四角的花朵,雄健的花蕊探出花瓣,粗看之下有点像木槿。花朵的造型很像“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上的图案↓↓↓
(图是网上搜的)后来请教了娄老,他认为还是牡丹,有图为证:
牡丹也有花蕊特别壮实的。(图是娄老拍的)
古华轩四季景致不同,最美是春天,最舒服的是初夏。乾隆花园绿树成荫,古华轩像是被绿色的纱幔笼罩,清风拂过,把这浓郁的绿意吹进轩中,为日影染上几许缥色。此时的古华轩,仿佛被遗忘在时空之外。
两百年倏忽而过,乾隆皇帝用心构建的宁寿宫连同他向往已久的文人生涯,最终成为叶公好龙,显然权力更令他着迷。如今我们坐在轩中,却能感受到他刻意营造的、高蹈尘外的清净和诗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