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中、年底,因为工作原因,我要负责给大家发放稿费,公司报纸、行业期刊上公司员工刊发文章的稿费加起来也就数千元。虽然钱数不多,但对于爱好写作的公司同仁们来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激励吧。
往年这项工作都挺顺利,没成想今年年底发稿费时,有同事反馈她上半年的稿费还没收到。经核实原来是公司某单位的一位负责同志忘记往下分发了,最终大家抱着善意理解的心态接受了补发的稿费,这件事也就算过去了。
但是作为当事人之一,我还是有点小小感触。古人说的好,“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就是害怕别人误会。凡是涉及利益、好处,作为人性来说一般都容易动心,但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你的你就莫伸手,即使伸手没被捉,或者你没伸手而让他人误以为你会伸手,良心上似乎都不会太好过吧。
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有四句箴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简单点说,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天生都有良知良能,即分辨善恶好坏的能力,只是这个能力一旦遭遇具体环境或情境挑战,有时就发挥不出来了。比如面对利益诱惑、面对或大或小的好处等等,心里明明知道自己不该拿,但还是忍不住给自己找了诸多借口来文过饰非。这种心理在心理上有个专业名词就叫做“认知失调”。
我们明明知道吸烟不好,但还是要吸烟,就只好自我安慰自己的基因很强大,能够战胜烟草毒害。我们明明知道别人的劳动成果自己不该据为己有,但面对利益诱惑却还是没忍住,只好在心底自我开脱,“要不是因为我他怎么可能取得劳动成果呢,这本该就是我的才公平啊。”我们明明知道自己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给自己找万千借口以麻痹良心。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在论述因人的认知失调引发的诸多后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错不在我》中深刻指出的,“每当人们犯下错误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自我辩护来尽力消除那些动摇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失调。人们会任凭自己的头脑虚构出免除责任的种种理由,不断强化自己聪明、有德行、不会犯错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却恰恰让我们变得愚蠢、没有德行、错误不断。”我们大多数人在为自己的错误辩护方面都是绝对的金牌律师,我们遇到问题、错误等等似乎都会本能地文过饰非、推诿扯皮,找一大堆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总之一句话,都是别人的错,都是环境或情境的错,错不在我。而这种不假思索的自我辩护则像流沙一样,只会让我们在自己铸就的错误泥潭里越陷越深。
美国导演伍迪·艾伦的影片《赛末点》讲述了一个因贪婪欲望而引发的残忍犯罪故事。男主角犯罪杀人后虽侥幸逃脱了法律处罚,但从此他的生活也被自己给毁了,他每一天活着都要承受良心的巨大折磨。当然我们普通人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犯下这样大的错误,但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时也难免犯些小错,一旦犯错最好直面事实,及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不逃避不推诿,也许这才是最有效同时也是最节约良心成本的处理方法吧。
儒家典籍《中庸》《孟子》有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已故著名作家王小波亦说过,“诚实地活着,是唯一值得过的生活。”想想我们这些终究不免一死的凡人,短短几十年的存在时光,比起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万古时空,简直就是电光火石一般短暂。在这短暂一生中,为一点蝇头小利蝇营狗苟地活着,忽视了至诚坦荡、心地清明、干干净净活着的莫大人生乐趣,岂不是太不值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