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于很多东西都有莫名的执着。
比如吃完饭后,餐具一定要整整齐齐放在一起。
家里应该是整齐明亮的,所有东西都该有它的位置,所以日本的百元店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收纳物品。
而垃圾的分类收纳在日本人看来关系到生活质量,所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小孩子都会被父母教育怎么正确地分类丢垃圾。
日本街头,也因此几乎纤尘不染。
首先摆出观点:我们非常支持垃圾分类。
1
在日本,扔掉一件垃圾有多难?
日本的垃圾有很多种分类,并且分类规则严格。
拿神户市来说,市民一旦违反丢垃圾规则,就有可能会被处以1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6000多元)以下的罚金。
即使罚金很重,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也难免会出错,因为它真的很繁琐。
最重要的是学会观察物品标识。
用过日本物品的人,细心点都会发现商品上面是有类似于“プラ”这样的标识的。
垃圾说起来不过分成三大类。有プラ标识的基本属于容器包装类,其他要么属于可燃,要么是可回收。
但真要细分起来,也很复杂:
1、瓶罐垃圾
装过饮料、食物、调料的各类瓶子都算作瓶罐垃圾。
扔的时候还不能直接扔,要把瓶子上的标签纸去掉,瓶盖也要拧下来单独分类。
金属的瓶盖,属于非可燃性垃圾,塑料瓶盖则是可燃垃圾。
最后用水把瓶子涮一下,弄扁了才能扔。
2、容器包装塑料
这也就是刚刚提到的プラ。
方便面盒子、快餐盒、保鲜膜、塑料袋、洗浴用品的瓶子都属于容器包装。
重要的是,所有的容器,要洗干净再扔。
3、大型垃圾
大型垃圾,顾名思义就是大型家具、电器,自行车之类的。
这些东西可不能随便扔,得打电话给大型垃圾受理中心。
然后买一张大型垃圾张贴券,贴好以后才能扔。
一般扔一件大型垃圾20到30块钱不等。
4、非可燃性垃圾
玻璃陶罐,小型家电,锅碗瓢盆都属于此类。
5、可燃性垃圾
这就很多了,基本觉得可燃的都能扔。
厨余算作可燃垃圾,姨妈巾也属于可燃垃圾,但后者扔之前得用黑袋子装起来,再装入可燃垃圾袋。
6、报纸、纸箱等其他纸类
在日本,纸张属于非常宝贵的再利用资源。
日本随处都能看到再生纸,比如公共场合里放置的厕纸,都是再生纸制作的。
虽然作为可回收资源,到最后都是会被分解的,但扔的时候还是很有章法。
报纸得捆成十字型;
纸箱拆开用绳子捆好;
做好垃圾分类只是基本要求,每个县市都有自己固有的垃圾袋子。
搬到别的地方之后就没法再用之前的垃圾袋,得重新买。
另外,每个地方每种垃圾扔的时间也都不同。
比如周二周五是扔可燃垃圾,周四周六是扔瓶罐垃圾,周三资源回收。
随心所欲扔垃圾是不存在的,也绝不会有人给你善后。
如果错过扔垃圾的时间造成垃圾堆积,可能会被邻居投诉。
日本基本上很难看到公用垃圾桶。
首先人工费很高,其次日本人坚持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的原则。
所以,如果你在日本大街上买了一盒牛奶,在路上喝完了不要想立马能找到垃圾桶。
你只能带着这个盒子,回到你的住所或者办公地点。
有个到日本留学的朋友说,开学第一堂课,不学日语,不做研究,老师带着他们足足演习了两小时的垃圾分类,最后还总结一句:
“想要在日本生活,你们必须得学会垃圾分类,这是生存的基础。”
2
长达40多年的垃圾分类历史
才换来今天的成果
日本这场经年累月的垃圾之战,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50s-1970s),急于复苏的日本大力发展经济,“一切让步于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的日本/视频Japan's Pollution Experience: Island of Waste Part 1 of 4在将“战后贫困”甩得远远的同时,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耗让垃圾山日渐堆高。
被垃圾几乎掩埋的日本/视频Japan's Pollution Experience: Island of Waste Part 1 of 4那时,垃圾处理只靠简单的混合收集填埋处理,处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生产速度。
日本成了一个“垃圾之岛”。
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日本国会在1970年火速通过了《废弃物处理法》,其中明确规定:生活垃圾由政府处理,工业垃圾由企业自行负责。
这个处理法使得工业垃圾得到迅速的控制。
同时,日本也在“填埋”垃圾前加了一道“焚烧”的工序,减少垃圾量。
19世纪80年代,日本拥有着全世界70%的焚烧厂。
日本变成了“二噁英大国”。
要知道,二噁英的毒性相当于剧毒物质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
它会让胎儿生长不良,哺乳期的婴儿患疾,男性不孕不育,女性青春期提前。
同时它还有致癌性。
而城市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主要来自于塑料袋的焚烧。
不能埋,不能烧,怎么办?
日本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垃圾回收。
他们终于发现,治理垃圾污染光靠末端处理是不够的,一定要从垃圾生产的源头减量。
这个源头就是日本的居民。
1997年实施《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中,将玻璃容器、塑料瓶、纸质包装盒、塑料包装盒(餐盒)、不锈钢罐、铝制易拉罐和纸箱等挑选出来,单独成类,以便进行回收利用。
1999年,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中提出了“3R”理念:Reduce、Reuse、Recycle(减量化、再使用与循环利用)。
“Reduce减量化”很好理解,就是尽可能少地制造垃圾,对过度消费say no。
“Reuse再使用”是鼓励大家延长产品和零件的使用时间。
自己家里确实不需要的东西,可以在经过精心处理之后,放到跳蚤市场上给需要的人们使用。
“Recycle循环利用”是把可经过简单工业加工,再次成新品的材料收集起来。
瓶子们被分门别类放置整齐3R精神从此在日本扎了根,一直延续至今。
像日本小镇上胜町,就开设了kuru-kuru店铺,专门给居民提供免费交换闲置物品。
上胜町小镇的kuru-kuru店铺镇上的kuru-kuru工厂还雇佣了不少工人,专门利用废弃物来制作袋子、衣服和玩具。
从这里开始,日本将政府和垃圾的战争变为了全国居民和垃圾的战争,每个人都有义务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负责。
3R宣传广告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要接受环保教育,学会处理自己制造的生活垃圾,给它们分门别类。
政府也在不断地支持垃圾分类。
商店中出售着专门对应各类垃圾的垃圾袋,人们购买到的产品的包装上也都会仔细注明各个组成部分属于哪一类的垃圾。
政府规定了垃圾袋的种类和样式3
繁琐的垃圾分类
换来的是更高质量的生活
日本垃圾堪称“变态”的分类,成果颇丰。
最显而易见的,日本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据日本环境厅公布的数据,2000年之前,日本的普通垃圾与工业垃圾排放量连年增加,而2000年之后,这两类垃圾的排放量都在逐步减少。
难以想象,日本连垃圾站都一尘不染。
日本一处整洁的垃圾站 / 微博垃圾站内,可以清晰地看到划分细致的分类回收区域。
例如,杂货区域、纸质垃圾区域以及废弃电池、塑料产品等区域。
不止如此,分类回收好的垃圾,仍然能发挥最后的光和热,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大阪舞洲工厂,人们可以目睹24小时运转的垃圾处理过程。
在这里,可燃烧的垃圾经过燃烧炉的高温分解、除臭等步骤,重量减轻、体积变小,摇身一变成为填海造路和发电的原材料。
垃圾处理后用来填海造路和发电 / 《垃圾分类分得脑壳疼?隔壁日本大阪是这样做的,一年能赚十多亿》可别小瞧,燃烧废弃物得到的能量不仅可用于蒸汽涡轮发电机,保证工厂的电力供应,还可以用于出售——把多余的电卖出为工厂带来稳定的收入。
据大阪舞洲垃圾处理厂的负责人介绍,卖出的电能供两万户家庭使用,工厂由此每年可获得10-12亿日元的收入。
垃圾处理为工厂带来经济效益 / 《垃圾分类分得脑壳疼?隔壁日本大阪是这样做的,一年能赚十多亿》伴随着日本垃圾分类一步步推进的,还有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在周日午后的涩谷街头,一个日式中二捡垃圾组合,用他们花样百出的捡垃圾方式,传递环保的意义。
时代组婆沙罗组合成员在街头表演花式捡垃圾他们是剧团成员,在工作之余,会穿着武士衣服用武戏场面捡垃圾。
摆出各种pose、耍酷地夹起瓶罐、对乱扔垃圾的路人“发脾气”……
这样的街头创意,他们已经坚持了十几年。
就像他们所说:“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大家觉得捡垃圾也很帅,引起大家自觉捡垃圾的兴趣。”
这让他们收获了颇高的人气,也确实带动了市民的环保意识。
年轻人们组成了新的组合,时代组婆沙罗(BASARA),为环保做着自己的贡献。
眼下,日本正向着不产生垃圾的发展方向迈进。
据东京都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对于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要么使用统一的收费垃圾袋,要么超过一定量就要付费。
从细化垃圾的分类处理逐步转变为探讨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有限的资源面前,环保这一议题值得被放大。
就像上胜町的居民所说:
希望环保,早日成为我们的一种本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