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我唱歌的时候我爱你(3)

当我唱歌的时候我爱你(3)

作者: 暗影里的叮当 | 来源:发表于2017-07-09 22:07 被阅读24次

    究竟什么意味着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和成熟?是学会坚强还是包容?是懂得感恩还是分享?我认为,是一个人不再把所有的挫折和不顺利归因于原生家庭的时候,当一个人真正学会接受而对自己负责,那个小小的自我才开始真正发芽成长,个人才趋于成熟。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一个无助而又充满好奇的小婴儿开始,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就有密不可分的连接。那就是他的生长环境,他从那里习得最初的技能和关系的建立,这种影响可以延续许多年而不会褪去。原生家庭是一层始终围绕在个人心理上的胎膜,无论这层膜是过于甜还是过于苦,是在甜和苦的渐变过程中还是掺杂了其他的味道,没有人能彻底剥离。区别在于怎样去对待。有人会终身被笼罩在阴影之下,个人和家庭生活都深受其害;有人会奋力挣脱,殊不知建立在废墟之上的新的模式也终究是废墟的产物。最好的情况应该是个体主动接受来自那层膜的营养而茁壮成长,而那层膜,必须是一个更懂得护花的春泥。

    然而,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一个人的童年时的精神是富足而又从容的,在其背后一定有一份宽容而又不乏指导的关注和爱;反过来一个人在进入成年期后旦凡遇到点挫折和困难就怪罪和抱怨原生家庭的匮乏,那么在他的童年时也一定是有过包容,支持和爱的匮乏。可是这个世界上有完美么?完美家庭,完美父母到底存不存在?有人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养儿方知报娘恩”,有人说“父母本身就是多余的”,“需要回报的爱就不是爱了”。富足也罢,匮乏也罢,懂得也罢,不懂也罢,原生家庭这层膜养育或者限制了个体那么久,影响这么深,被终身铭记怎么也不为过,尤其是在中国。只不过对于不幸,父母和孩子,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身体饥饿,有人精神饥饿,还有人身体和精神都饥饿。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苦,谁也不能嘲笑谁无病呻吟。

    我在这篇文章里讨论的,是在爱的匮乏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的苦。因为我和我的朋友们,大多成长于这样的环境,而且因为缺乏心灵的舒展,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对孩子的教育。

    自己做了父母之后,看问题可以相对客观一点了。就算是养一盆植物吧,也总希望早日开花结果,最好能长成参天大树。至于那盆植物自己想长成什么样,究竟又有谁能知道呢?难道植物不总是要向着光的么?如此说来育花的和花儿就不应该有矛盾了,除非养花人一心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花儿。自由的心灵必定不甘心被塑造和限制,为了养育而付出的心血也不应该为所有成长的坎坷背锅,最终沦为怨恨。谁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就是因为没有在真空里,“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句话方有了价值。从呱呱落地的无助的婴儿到自我的确立,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冒险和征服,个体对原生家庭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是的,做父母之前没有人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和考试,可是只要自己成长过,还记得成长的渴望和痛,还有一颗开放而又包容的心,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就能做合格的父母。

    这个系列的文章我写了几篇了,今天打算做个收尾。其实是一个反思。从匮乏的环境里成长,我有过憧憬,有过抱怨,有过幻想,也当然有过破灭。我曾经很难说出那个“爱”字,因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那又怎么会去爱别人?又怎么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所以我特别认可这个说法,只有个体学会为自己负责,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也才算真正的成熟。

    我现在经常提醒自己,我应该为自己自豪。比如说我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对自我的认知,比如说我一直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到目前为止,我还在学习如何爱自己。有次做完瑜伽,身体舒畅,内心平和,我第一次,真的,第一次,我从心灵深处爱我的母亲,因为那一刻,我深深地爱我自己。这不是自恋,更不是自傲,而是自我的觉醒,太美了,可惜来得太迟了。

    父母养育孩子究竟是为了什么?有太多的答案。有一个答案是这样的:所有的爱是为了得到,是为了更接近,只有好的父母的爱是为了孩子可以更顺利地离开,是为了一个更独立更强壮的灵魂。技能培训也好,心理建设也好,都应该围绕这个目的而展开。而任何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忽略独立人格的培养都是本末倒置和得不偿失的。

    当然这个答案不是标准答案,特别不是中国父母的标准答案。太多的父母他们以为拥有对孩子的绝对的支配权而认为孩子是可以没有自我的或者是有意识地去忽略压抑孩子的自我。如果父母一心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来塑造孩子,他们是看不到那个在黑暗里默默哭泣的弱小身影的。他们还会认为那个哭泣的身影是对权威的挑战和否定而加倍压制。那么这样的孩子也理所当然地把父母当成成长过程中最大也是最难跨越的障碍。长大后的孩子会心悦诚服地去爱自己的父母么?而不仅仅只是责任的束缚?

    可以举一个名人的例子,董卿。那个国民女神,美丽优雅端庄知性的董卿,几乎没有人不爱她,尤其是在她主持了《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人文气息极浓的节目之后。她的满腹诗书似乎就来自于幼学,来自于当年她父亲的严格家教。春晚有过许多美女主持,无不容貌艳丽气场强大,可是唯有她可以出口成章,不动声色地引经据典。她把这样的气质归功于父亲的教育,可是也是她,在很久之前的一档深夜心理访谈节目中泪水满面,因为谈到了当年童年的缺失和心灵的压抑。如今的央视一姐肯定还会感激她的父亲,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真的和父亲和解了么?也许唯一可能知道答案的方法是看看她是不是在用她父亲的方法教育她的孩子。

    话又说回来,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速度是不是就不能对孩子提要求了?就不能有管理而任由植物自己攀爬生长?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那样可养不出好花儿。前不久火遍全中国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似乎就是证明。如果没有父亲的严厉教导和训练,姊妹俩的命运可能就是随便嫁人而一生生活在夫权大如天的阴影之下。尽管父亲的初衷只是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尽管在导演兼主演的阿米尔.汗的另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为了父辈而活的观念还被批判,可是这个热爱摔跤的爸爸还是显示出了自己除了摔跤之外的另一个过人之处,那就是做思想工作:从不摔跤就被嫁人的凄苦命运到为国争光的荣耀,从个人特长以及辛苦训练带来的成就感到自己主宰命运的自豪感,他成功地把“爸爸要我练”转变成了“我要练”,才让这部燃爆天际的励志片有了根基,有了可以被学习的价值。也显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一个人是可以幸福而有价值的,如果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懂得爱和尊重。

    毕竟,只有当我在歌唱时我才会爱你,而我是多么需要爱你,而不仅仅是按照你的方式被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唱歌的时候我爱你(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ce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