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旦我们讲了类似“死定了”,“要死了”,“完蛋了”这种晦气话,老人就立马一跺脚一拍腿:“呸呸呸,不许说这种晦气话,小孩子不懂事。”顺便跑来拍拍我们的嘴巴,意味着我们对刚才的话完全否定,拍完和呸完就一笔勾销,人的思想、现实都能被忽悠过去了。
这个民间通有习惯挺根深蒂固的,现在还持续着,只是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领域。
做为HR,尤其是在培训领域有八年经验的我,经常会接触到的一个培训课题叫做职业生涯规划。不论是做乙方去交付,还是做为甲方的培训管理者,只要是给企业员工上这课,总会默认地往一面倾斜:职业生涯规划,你要对自己的将来有规划,有目标。。。中心思想绝不偏离好好在这家公司干一辈子。因为没有一个HR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累死累活搞完一场培训,回头发现有人对于职涯有了新的规划,跳槽了。
我也曾这样寝食难安地规划过职业生涯培训课程,就当是完成年度指标,走完流程算是交差了。今天早上,突然开窍想到这个问题,我不就是小时候的老人,而员工就是那些爱说晦气话的小孩子啊。
小孩子说晦气话,不代表真想死。员工偶尔有个念头,不代表他愿意立马付出高昂的转换代价跳槽。相反,客观公正地让他们正视自己的人生目标,正视自己的职业规划,第一,让同道中人留下,让意愿背离之人离开,这是一种自动筛选。第二,不让员工的意识觉醒,我免不了怀疑是因为企业主或者HR本身也是对自己的企业诸多不满与不自信吧?请停止自欺欺人,成年人的思想比小孩更不容易控制,正视自己的问题,能马上改就马上改,不能马上改也可以表个态,怎么改何时改。实在改不了的非关键原因,也是能被理解的。
所以啊,做个敞亮人,做一些敞亮的文化,留下的人更志同道合,离开的人也会感念这种开放的文化,也许会有口碑宣传的意外惊喜,我愿意这么积极乐观地理解人性。这不正是软性雇主品牌的建设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