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公冶长篇》第21章——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国家有道时,就展现才智;国家无道时,就假装愚痴。他的才智是赶得上的,他的假装愚痴是赶不上的。” 历史背景: 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卫文公在位时,政事清平,于是宁武子就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智;后来卫成公继位,国事混乱,政局险恶,宁武子就韬光养晦、装傻充愣,既保全了自己,又暗中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夫子对他假装愚痴的本领非常赞赏,赞叹道:“宁武子的才智,一般人还能赶得上,可是他假装愚痴的本事却非常人可及啊。”为什么邦有道的时候,宁武子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智呢?因为有道之邦,君臣有德,一心为公。宁武子施展才智无非是为了谋公利,既然大家都是一心为公,所以自然会支持他、配合他。而且宁武子也不用担心才智外露而遭人嫉妒,因为周围都是有德之人,大家看到有才华的人,只会举荐、扶持,不会嫉妒、打压。 为什么邦无道时宁武子就假装愚痴呢?因为无道之邦,君臣失德,大家的私心重于公心。宁武子如果施展才智谋公利,难免就会触及某些人的私利,这些家伙就会对宁武子打击报复。而且宁武子如果才智外露,难免就会令某些人担心自己被取代,出于妒忌,这些家伙就会对宁武子排挤、打压。所以为了保全自己继续为国为民谋幸福,宁武子就不得不收敛锋芒,装得傻一点,让那些家伙感觉不到威胁。 2.那么为什么说“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呢? 邦有道的时候,施展才智安全没有危险,不少人都可以表现的像宁武子一样,所以说“其知可及也”。可是邦无道的时候,要想做到宁武子那样的愚,就不那么容易了。宁武子假装愚痴不是为了保全自己,因为仅求自保的话,大可一走了之,那样岂不更安全省力?宁武子装愚,是为了能够继续尽忠报国有所作为,他的愚背后,是一颗临危致命的忠勇之心。在清平之世平平安安地施展才智容易,在国家危难之际,还能不怕牺牲保持一颗忠勇之心,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是“其愚不可及也” 的第一重原因。然而仅有忠勇之心还不够,还得装愚装得像,不但要装得像,还能把利国利民的事不漏声色地给办了,所以宁武子之愚,在一般的才智之上还需要高超的韬晦养晦、权变的智慧,这是“其愚不可及也”的第二重原因。另外,因为你是韬光养晦、暗济苍生,所以在众人看来,也许你是在同流合污、助纣为虐。而误解你的人,没准就是你冒着危险暗中利益的人,要做到宁武子之愚,还要受得了委屈、误解,有“人不知而不愠”的功夫才行,这是“其愚不可及也”的第三重原因。本章意趣:夫子说“其愚不可及也”,显然不是为了吓得我们知难而退,而是为了凸显对于宁武子这一功德的推崇与欣赏,目的还是希望我们能去效学。3.那么学习宁武子之愚该从哪入手呢?1.如果一开始就在装傻充愣上着力,未必合适。因为宁武子的愚是把才智隐藏起来的“若愚”,如果一个人压根儿就没有才智,那还隐藏什么呀?如果再故意做出一副愚的样子,那就不是“若愚”,而是“真愚”了。所以学他的愚之前,还是要先学习他的智。2.其次还要学他的忠勇,只有才智没有忠勇精神的话,遇到危难也许早就脚底下抹油跑路了,即便跑不了被迫留下来,也许也就就坡下驴同流合污了,怎么可能冒着危险韬光养晦暗济苍生呢?有了忠勇才智打底,再进一步就可以学学宁武子韬光养晦的权变智慧了。所破:记得当年上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感慨地说,现在有些同学学着运用传统文化,可是一上手就是用权谋之术,错了!所立:先把做人的底子打好才是正路。很多年过去了,这番话一直萦绕在心间,警策着自己。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为什么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2.为什么“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学习宁武子应当先从哪里着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