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太多了,傻子不够用!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一个正在实习、刚踏入社会的研究生,在实习面试的第二天被骗了5000元钱,报警之后发现警察叔叔并没有想象中的热情,因此感到心寒,并委托做自媒体的朋友帮忙发声、扩散,文章中反复强调了一个意思——“如果连警察都不能依靠,我们还能依靠谁?”
文章后面几乎是一边倒的批判警察不作为的评论,我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试问,如果警察叔叔热情地接待了这个姑娘,而结果依然是被骗的钱杳无音讯,大家就觉得警察作为了吗?显然不会,问题的关键从来就不在于态度,而在于结果,只是当结果不如人意时,态度便成为指责的最好借口。警察不能帮群众追回被骗的钱,警察就是不作为!我真的忍不住想问一句,姑娘,为什么不说你自己蠢呢?
诈骗的手法并不新鲜,无非就是不法分子打电话跟她说,XX,我是你领导,明天早上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吧。第二天又打电话告诉她,需要给另外两个更高级别的领导送红包,找各种理由不让她到办公室,反而让她直接去汇款。第一次,3000元,姑娘把手头的钱全汇了出去;第二次,2000元,姑娘想办法找人借钱又汇了出去,先后两次,她都没有丝毫警觉;直到第三次,对方让她再汇5000元,她才开始顿悟,找其他领导核实信息。电话的开头,是见惯不怪的“猜猜我是谁”;电话的结局,是这个可怜的实习生被骗了几个月的生活费。
的确,我同情她的遭遇,可是,我依然不同意她的观点。说什么“如果警察都不能依靠,我们还能依靠谁”,可我偏偏觉得,最该依靠的人,不应该是我们自己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竟然已经如此习惯依靠别人?在家依靠父母、出门依靠朋友、恋爱了依靠男朋友、出事了依靠警察…每一句话看起来,似乎都是这么天经地义,可是,唯独忘记了自己的作用,也忘记了,这些心甘情愿让我们依靠、给我们安全感的人,都是出于对我们源源不断的爱啊。父母之爱源于天性,朋友之爱源于义气,恋人之爱源于珍惜,而警察之爱源于责任…靠得住,是福分;靠不住,也没有理由抱怨,毕竟,你连自己都靠不住,你还能奢望依靠谁?
先不说这5000块钱算不算多,不同的人眼里标准不一样,反正对于我这种每个月拿着最底层工资的人而言,5000块已经是我好几个月的收入了(哭~),如果被骗的人是我,我估计也会哭死过去。但是客观地讲,在警察叔叔的眼里,5000块或许真的不是一个大数目。新闻上,各种金额更大的诈骗案屡见不鲜,有成功破获的,也有石沉大海的。看得多了,就会知道,此类诈骗案的成功破获,真的不如想象中的简单。一来,不法分子和受害者可能身处不同地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二来,往往也需要极大的运气,钱还没来得及被取走,银行及时冻结,或者不法分子取钱的时候留下了清晰的体貌特征,也会比较容易追查。然而,尤其是这种小金额的诈骗,往往,不法分子都是守在银行的ATM机前,你在这边一汇款,那边就立刻取了钱逃之夭夭了。
派出所每天接受类似的报案估计不在少数,早已司空见惯了,或许也清楚拼命追查的结果可能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给了受害者希望可能带给他们更大的失望,看得多了,也就冷漠了,怨不得他们不能急人之所急。如果每一次报警,警察叔叔都投入大量的精力,那么大概也就没有余力去顾及一些真正的大案件了。毕竟,每一个报警的人,都觉得自己遭遇了天大的事;而每一件你所谓的天大的事,在更大的事面前,可能根本不算事儿!轻重缓急,警察叔叔心里,早在接到报案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出了判断。或许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管,而是根本管不过来。
就连姑娘的朋友,那个自媒体平台的运营人也在文中说,一听到姑娘说的电话内容,他就知道是诈骗电话,身边很多朋友都遇到过。姑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连你身边的朋友都知道的事,你却压根儿不曾警惕过?难道自己没有遇到过,就是可以犯傻的理由吗?又是为什么你周围这么多人遇到了都没有被骗,偏偏是你?偏偏只有你?在唾弃骗子、指责警察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想想自己存在的问题呢?
现在,每家银行都有各种“不要给陌生人汇款”的提醒,新闻里、朋友圈里随处可见最新的诈骗手法,派出所也会通过短信时不时提醒,如此高密度的宣传都没能引起你一点点的警觉吗?是真的平时关心得太少,还是看到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往心里去?看到的时候觉得这种被骗的事肯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真的发生了,却压根儿反应不过来,姑娘,我想问问你,你到底哪里来的自信?
曾经见过有的人执意要给陌生人汇款,无视银行的提示,甚至对上前劝阻的工作人员大声责骂,最后银行工作人员强行切断了电源,才将他从ATM机前拖离,一边反抗,还一边骂骂咧咧,到最后得知了真相却连一声“谢谢”都没有说…
骗子太多了,傻子不够用。如果连你自己都没想过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财产,警察叔叔又凭什么就该鞍前马后伺候到位?我眼里的公安机关,其实跟社会保障制度类似,更多的时候,发挥的只是一个“兜底”的作用,并不是鼓励他们“不作为”,而是有些“为”他们做不了,心有余但力不足。
不要再说什么“如果连警察都不能依靠,我们还能依靠谁?”永远别忘了,你还有你自己。
我想要的,我自己给!
大学时认识一个女生,特别强势、特别有主见。大一,当其他女生还沉浸在初入大学的好奇与新鲜时,她已迅速摸透来班里所有男生的家庭背景,并迅速和最优质的高富帅开始了恋情;大四,当别人还在为找工作满脸迷茫的时候,她已经向所有人宣布,她要留在省会城市。目的性太强的姑娘,总是没有特别好的人缘,但是她不在乎,她从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在乎自己要什么。
大四毕业前,学校开始推选省级优秀毕业生。对于像她这样的外省学生,“省优”的称号相当于是留在省会城市的“敲门砖”,虽然不是必要条件,但确实可以加分不少,还能打破很多无谓的约束。那个时候,她的综合成绩列全专业第三,整个专业共有4个名额,本来是妥妥的“省优”,可是按规定,4个名额需要2个班平分…这个冷冰冰的规定,直接扼杀了她的“省优”梦想。
为了抗议不公,她先后找了班长、班主任申诉,甚至不惜和学院老师吵架,学院给的答复是:规定无法更改,但是可以在她的档案里注明,“符合省级优秀毕业生资格,由于名额限制,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我们都以为这是最好的结局,然而,却不是她想要的结局。
一气之下,她直接奔向了学校教务处。偌大一个学校,教务处老师甚至连来者何人都没有弄清楚,就被她生生地堵在了办公室里。她开门见山地说,她想要的是一个“省优”名额,要求学校按专业排名分配名额,取消原定的班级名额分配。教务处老师听后连连摆手,让她断了这个念头,不要破坏班级之间的平衡。解决办法很简单,就像学院老师说的一样,可以为她证明,不会影响到她进入省会城市的资格。她当然不会就此罢休,连续多日奔波在学院和学校之间,直到相关负责的老师都对她避而不见。
被她这么一闹,隔壁班的同学齐刷刷火了,纷纷表示要跟她“决一死战”,利益面前,谁也不会轻易让步,想抢走我们班的“省优”名额,没门儿!可她以一敌五十,舌战群儒,那是本该属于她的东西,她绝对不会妥协!她和隔壁班一次又一次的对峙,赶在我们毕业前,成为了最后的热点新闻。
最后,没有人知道她到底用了什么方式,只知道毕业的时候,她带着“省级优秀毕业生”的证书和隔壁班的怨恨奔赴了那个她向往已久的省会城市…
坦白说,我不喜欢她;然而,我终究还是佩服她。这种为自己而争取的勇气,我大概到现在都没有学会。
最值得炫耀的拥有,莫过于,自己想要的,自己给!
没有安全感是一种病,得治!
从小,我就不是一个特别有安全感的人。
买衣服一定要买有口袋的,对线衫、围巾这类能传递温暖的衣服或配饰更是爱不释手。
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占为己有才心安,家里的面膜囤了又囤,却依然断不了买买买的念头。
坐车一定要坐靠窗的位置,网上随机订的火车票,如果不是靠窗,宁可退了重买。
睡觉喜欢抱着东西,不然,晚上一定会醒来好几次。
看很多很多的小说,喜欢的会看上很多很多遍,虽然知道小说不是生活,但结局也一定要圆满。
出门的时候要一再确认门有没有上锁,在马路上听到消防车的声音,会担心是不是我家。
害怕黑夜、害怕打雷、害怕一个人,空气突然安静的时候,一定要开电视或者收音机,假装有人跟我互动的样子。
一直渴望有很多很多的钱,让我可以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
尝试去接触很多很多的新事物,跑步、写字、摄影、画画、乐器、烘焙、陶艺…总想把小时候落下的在长大后一股脑儿补上。
习惯了凡事做到最好,拿不了第一、得不到认可,好像就意味着失败。
习惯了把自己放到人群里,看着来来往往的热闹,好像自己也有了生机。
……
这是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另一面。如果缺乏安全感是一种病,我想我可能已经病入膏肓。可是即便如此,我也从没想过要靠别人。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靠己!
现在的我,依旧没有安全感;可是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我也会变得足够强,强到像范爷那样,骄傲又霸气地说出,我不需要嫁豪门,我自己就是豪门!
父母,终有离开的那天;朋友,终有走散的时候;爱人,也有背叛的可能…如果有一天,全世界都抛弃了你,至少还有你,可以拥抱你自己。
只有自己给的才是安全感,这是别人抢也抢不走的温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