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有朋友问到心念是否也是完全注定的,以前我一直以为如此,现在随着修证的深入有所修正:正如上次我举例说算八字能准确描述出我一段时期的物质受用状况,但却无法预测出该阶段我的精神层次,因此任何预测术的模型中缺失了“心”这个重要变量,或者说“心”是用任何二元对立的科学或玄学模型都不能预测、描述的。由此可知,身(物质)和心(精神)是可以分离的。
情绪的升起是由外界的人事物(物质)引起的,若没有觉知,心完全受情绪牵引,随之起伏,则心为外境之物质所转。外境由因果业力所造之因缘决定,则心的每一个念头亦被因果业力之因缘所决定,这就是宿命论;若觉知升起,能觉察到情绪产生,并即刻定心安住,不随情绪流动,此刻返观内照心物分离,解脱的端倪就产生了,此时所生的心就是“无所住”心,若此心之定力达到一定程度,则可于轮回中令业力随起随灭,不再造作新的轮回之因(自明拔除修因网)——但此时肉身(物质)还要承受往昔所造的业因果,此时的心就不是被动地随业力流转成为宿命,已经有转业的能力了。待到真正证悟空性,则肉身虚无,因无载体故,往昔之业因果也随之消灭,方时,按理即可自己“编程”随心造作自己的外境了(这段只是推理,还需要亲证[微笑])
佛教中转世再生的概念,
主要是和心的连续性有关,
每件事物都是由于特殊的因缘而出现、消失...
———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教中转世再生的概念,
主要是和心的连续性有关,
而不仅只是平常所认为的转生进入不同身体而已。
每件事物都是由于特殊的因缘而出现、消失,
这与佛法中出生、死亡和转世的理论完全一致。
身体和心无疑地非常接近、互相依存,
但是两者还是不同:身体的功用就像容器,
心就像容器内所装的东西。
身、心两者各有它们创造和延续的因缘,
这些因缘中,只有一些是两者共通的,
譬如身体被打了一巴掌,心也会感到痛苦。
一般来说,身和心是不同的现象,
举例而言,大家都知道,
身体老化的时候,心仍能保持年轻。
由于身、心关系密切,
二者自然会彼此影响。当其中一者受到干扰,
另外一者就会感到震惊、悲伤、偏执,
以及其他各种身体或心的痛苦。
但是身、心毕竟是不同因缘的产物,
因此要止息这两种连续现象便需要不同的因缘。
年老、意外、饥荒等耗去了身体的因缘,
但却不能耗去心。就像打翻了一碗米,
碗被摔得完全粉碎,不再是个碗了,
而米却依然还是米。
很幸运地,所盛物永远不会成为容器,
否则“蛋炒饭”就可能成了“蛋炒碗”了。
由于心识之流的因缘在身体死亡之后仍然继续,
所以除非有什么阻碍,
否则心识便继续下去。
只要仍有自我,就有二元对立,
那就造成业力;而业的能量,
就是不管身体发生什么,
都让心识之流持续下去的缘。
心的连续就是所谓的再生。
因为心具有色蕴的习惯模式,
所以转生通常和取得某种物质形体有关。
然而要出现转世,即心识的相续,
倒不见得身体一定要死亡才能发生。
每当一件事物终止、另一件事物开始的时候,
我们就再生了。如果我们生气,就生在地狱中;
接着,为了安抚自己,
以服用镇定剂或毫无节制地进食来麻痹自己,
让心变得愚昧,
那么我们就在畜生道中投生了一阵子——
这就是业和再生在每一刻中的运作状况。
前一刻的心使得现在的心出生于某种境界,
现在的心又创造出缘起,
决定了将来心的状况。
成佛是相续心识的唯一障碍和对治方法。
成佛摧毁了“自我”的妄见,
从根切断了心的相续;也可以说,
把种子烧毁了或者关掉投影机,
电影便完全消失。
转世再生和永恒的灵魂毫不相干,
佛教中并没有永恒的心这种概念。
虽然今天的心和昨天的心不相同,
但没有昨天的心,
就不会有今天的心——两者不同,
却又不是完全不同。心就像河流,
是连续或是过程,现在的状况和以前的状况,
并不是相同的,也不是不同的。
就算是几分钟或几秒钟之前的心,
现在也已经改变了、已经不同了。
如果昨天和今天的心完全一样,
那么就不需要记忆;在这种情况下,
你也不可能忘掉任何东西。
无常和变易使记忆、遗忘和所有心灵过程成为可能。
如果心是永恒的,
你就无法加入或减去任何东西,
因为永恒是不可移动、不可变易的,
永恒也不受时间、空间、方向,
特别是活动的影响。
心的活动必然包含变易,这就是无常。
与心的移动和变易有关的念头和意识,
对于永恒的心不可能有任何影响,
因此,永恒也是无法表达的。
如果你的心是永恒的,
改变对于某种事物的感受就不可能,
因为根据定义,永恒否定了变易的可能性,
而移动与成长包括在变易之中。
永恒的灵魂也不会比较好,
因为这种改变会扼杀了灵魂的“永恒性”。
转自《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