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以来第一门补考,口试的时候老师基本就考后两章,然而那块没细看,迷迷糊糊啥都答不上来很尴尬,直接跟Ewine说放弃成绩了(虽然通过)。感觉好亏,因为一门只有3学分的课把唯一一次补考机会给用掉了😅
利用好这次机会做一下复习回顾吧。
先是回顾下之前考试内容:
- Bonds & potential (early type / latest type radiative association)
- Difference between C chemistry & N chemistry
- Long carbon chain in the dark cloud
- Determine the time? COM? old dark cloud?
- Hot core signature
三个复习用资料:
Tielens的ISM (2013)
老师自己的Water Chemistry (vD2013)
以及vD Faraday discussion review (2014)
天文环境中分子的形成、毁灭和激发以及其对天体结构、动力学和演化的影响
---天体化学
分子作为物理诊断
---天体物理
分析系外行星大气
---天体生物
Diffuse cloud: T_kin \approx 100K, n \approx 100 cm^-3
Dense cloud: T_kin \approx 10-100K, n \approx 104-107 cm^-3
Shock: T_kin \approx 200-2000K, n \approx 104-105 cm^-3
Hot cores: T_kin \approx 100-1000K, n \approx 106-108 cm^-3
Disk midplane: T_kin \approx 10-1000K, n \approx 108-1013 cm^-3
电子跃迁:UV/VIS
振动跃迁:IR ---(需要有背景源)
转动跃迁:(sub)mm ---(需有电偶极矩)
化学反应类型:
-
化学键的形成:
Radiative association:通过辐射光子从而形成化学键(碰撞时标短,辐射时标长)
Associative detachment:结合形成化学键并释放电子(在部分电离区域/早期宇宙很重要但在冷云中作用不大)
Grain surface:尘埃表面的催化(扩散机制(主)+直接机制) -
化学键的破坏:
Photo-dissociation:光子造成的化学键破坏(直接光致解离、预解离、瞬时辐射解离)
Dissociative recombination:高能量电子造成的原子分离
Collisional dissociation:与原子的撞击造成分子的分解 -
化学键的重构:
Ion-molecule reaction:离子分子间的重构
Charge-transfer reaction:类似Ion-molecule,但是离子的电荷转换给了分子
Neutral-neutral reaction:中性分子和原子间化学键的重构
早期宇宙化学----简单:H,D,He,Li, no dust
Recombination epoch: Matter & radiation decouple, TE no longer valid
He:
因为He2+捕获电子比氢离子早,含He的分子最先形成:1.He2+,2.HeH+ (radiative association)
H:
缺少dust导致反应不同于如今H化学----slow gas-phase reactions
H2无电偶极矩--反应极慢----H+ & H- route (催化剂)
H+: H + H+ -> H2+ + hv H2+ + H -> H2 + H+
高温>4000K存在光解&dissociative recombination
H-: H + e -> H- + hv H- + H -> H2 + e
稍高温>1000K存在photodetachment( H- + hv -> H + e )
D:
HD: H+ + D -> H + D+ D+ + H2 -> HD + H+
Li:
LiH+ & LiH
globally, 宇宙通过膨胀冷却
高温时莱曼alpha降温
低温时分子凭借其转动谱线可以有效的降低温度
金斯质量定义了分子云的塌缩(自引力),密度高于10^9cm-3时,三体反应加快H2的形成:H + H + H -> H2 + H
连续谱因不同距离处的莱曼吸收线--->莱曼森林
静态云化学
弥散&半透明云
弥散:VIS+UV吸收线
半透明:吸收线&(sub)mm发射/吸收线
诊断:
H2转动激发:
低J:碰撞主导--对温度和密度敏感
高J:与星际辐射场成正比
C2:对辐射场温度密度均敏感
CO:温度密度(小电偶极矩->易激发)
C,C+,O:温度密度
半透明云:辐射场无约束,密度比弥散云高一个数量级
碳化学:碳<13.6eV,多以C+存在
起始反应:C+ + H2 -> CH2+ +hv (低温)------CH2+离子分子反应开始
*无法形成CH+ + H,因为其为吸热反应
氧化学:氧>13.6eV,多以中性氧存在
电离由宇宙射线提供:H2/H + CR -> H2+/H+ + CR + e H2+ + H2 -> H3+ + H (fast)
H+/H3+可与氧反应:H+ + O <-> H + O+, O+ + H2 -> OH+ + H
H3+ + O -> OH+ + H2 ------OH+离子分子反应开始
OH丰度与宇宙线有关,可凭此计算宇宙线电离率
氮化学:氮>13.6eV,中性氮, not well understand
起始反应:N + H3+ -> NH2+ + H (不确定能否进行) / N+ + H2 -> NH+ + H (small energy barrier)
与碳化学相联系:CN,HCN,HNC
与碳化学、氧化学的不同:CH&C2与N可发生fast Neutral-neutral reaction生成CN (基本步骤包含了碳(氧)化学)
氘化学:与H2不同,HD生成于快速的气态反应
H+ + D <-> H + D+ D+ + H2 -> HD + H+ (这步很快)
由于丰度小缺少自我保护,比H2更加快速的被光解
自我保护(self-shielding)---sharp transition of the cloud
CO:H2外最丰富的分子且其转动跃迁容易观测--H2示踪分子
云的边缘:C+,随着深度的增加,C+ -> C -> CO (极度稳定,只能通过预光解)
由于丰度比H2低,transition比H2来的深,且尘埃可以减弱UV辐射
PDR(Photon-dominated regions)
弥散&半透明云是PDR的例子,但PDR通常指的是OB星周围的致密分子云
PDR存在强烈的原子精细结构谱线&submm分子谱线&强H2中近红外辐射
激波
压力驱使的超音速湍流 音速:C^2=dP/d\rho
thickness of shock transition < mean free path << thickness of radiative zone
J-shocks & C-shocks
signal speeds: Neutral sound speed & Alfven speed (associated with magnetic field)----Magnetosonic speed(平方和) 离子的Alfven speed比中性高也比shock速度高,因此可以提前传递信息
J-shocks: v_s >=50km/s----jump shock
abrupt, neutarls and ions tied into single fluid, T high, radiation: UV, emission delta
C-shocks: v_s<=50km/s----continuous shock
ions ahead of neutrals and their temperature decoupled < T_J, radiation: IR, emission continuous
化学影响:吸热反应,含energy barriers的放热反应,碰撞分解(高温高密度),高能离子将尘埃上的冰甚至尘埃核的Si溅射出来变为气态,产生强烈的莱曼alpa
快速的J波可以破坏分子
v>50,破坏的分子变为原子
v>70,变成电离的原子
v>80,波前的分子也被UV辐射摧毁了
波的结构:冷却速率被化学成分决定
冷却:激发态的原子离子分子,颗粒和气体的碰撞,H2的分解,H的电离
加热:动能->内能,辐射,放热反应
T~10^5K:分子被碰撞分解(H2->H, CO->CH->C)
T<10^4K:H2重新形成(H+/-路线)仍然gas phase
T<=3000K:H2快速形成,化学开始(O->OH, OH->H2O, C+ & OH -> CO)更有效的冷却(更大的电偶极矩)
莱曼alpha:
OH,H2O:可被摧毁
H2,CO,CN:无法被摧毁
H2:可以跃迁(振动态)发射IR和UV谱线
CO:可被He的连续谱分解
破坏性激波:
颗粒破坏:高速J:热溅射增强了气态Si Fe 低速C:非热溅射,离子中性粒子速度不同,颗粒带点因此跟着离子走,速度大于25时,core:增强Si,大于10,mantles:增强H2O,CH3OH等
结果:沿着波方向,波前SiO,两侧H2O等
非分解性的激波:分子幸存,典型温度1000-3000K O->OH, OH->H2O, C+->CH+
暗云化学
暗云:~10K,104-105 cm-3----mm lines(low J) 大部分重元素在冰里面,大量冰形成于恒星形成之前
模型:
- 纯气态模型:类似弥散云,但是C+,C2H2+和C反应形成更复杂的碳分子(不断的插入C)
伪含时模型:达到化学平衡时标很长,视n,T为常数,给定初始条件。
*长碳链只在早期(10^5,仍存在碳原子)丰富 (C+->C->CO)
Beyond:动态模型:n, T随时间变化,含深度模型:PDR,动态混合:dense-diffuse-dense - 气体-颗粒模型:n>10^4
消极吸积:单纯凝聚于颗粒
积极吸积:发生表面反应,但不返回气体
气体-颗粒化学:凝聚,反应,返回
低密度:多氢->氢化 高密度:多氧->氧化
挥发机制:热蒸发(当温度>20K,取决于表面种类,非极性分子更易蒸发),宇宙射线加热,光挥发(CO, H2O),剧烈挥发(储存基放热反应+宇宙线引入+颗粒间碰撞),湍流边界颗粒碰撞(激波) ,化学反应加热(小颗粒)
观测:碳链-早期示踪分子,NH3、N2H+-晚期示踪分子=>C2S/NH3或者C2S/N2H+作为云演化的指标
预星核的物理/化学结构:CO在中心降低:凝固引起,含氮&氘化分子在中心增加:由于作为N2H+毁灭者的CO降低,N2H+增多(比较不会被冻结),氘化分子-冻结的示踪分子,原因:放热反应(低温加速,起源:零点振动能的不同):H3+ + HD <-> H2D+ + H2 H2D+ + X <-> XD+ + H2,CO同时也是H3+和H2D+的毁灭者
恒星形成化学
恒星形成改变物理参数(e.g. n, T)会带来化学上的变化
寻找塌缩、外流、热核的诊断分子
谱线所给信息:
线强度:丰度
线比率:温度、密度
线轮廓:动力学
无星核(starless cores)
温度10-20K 密度 104cm-3
静态离子分子化学,基&碳链,开始结冰
预星核(pre-stellar cores)&塌缩
温度10K 密度 105-108cm-3
分子在颗粒上严重结冰,颗粒表面反应生成新分子
缺少H2O和O2:Gas-grain chem & differential evaporation O->H2O->固定
嵌入幼星体阶段
温度10-300K 密度105-109cm-3
吸积光度加热气体和尘埃,UV+X ,产生更多有机物,颗粒中的冰升华为气体&热核化学
两极外流
温度200-2000K 密度105-107
外流和envelope反应=>激波
高温化学:H2O,升华,颗粒核的破坏
不同冰相:
极性:富水,氢键
非极性:富CO,范德华力
分离:富CO2,富CH3OH
来源:不同凝聚,气体富含成分的不同,温度不同
CO2:irreversible segregation->温度历史诊断
YSO不同冰相(近到远):水,冰分离,极性,非极性分子(气温高->低)
冰升华:IR直接观测,submm间接观测(丰度)
heavy depletion相的化学丰度限制其持续10^5yr
热核 温度100-200K 密度10^7 大小<0.1pc
高丰度复杂饱和有机分子
原因:分子升华成温暖气体引发快速气态反应
二代复杂有机分子:热>100气相反应而得(一代稍高温20-40冰化学,初代暗云冷10冰化学),可做化学时钟,不同丰度:不同初始条件/时间
盘诊断:
IR热辐射:近
PAH散射光:中
mm辐射:中远
CO雪线:tracer:N2H+
越成熟的盘越少COM
盘平均丰度因中心冻结以及表面光解而耗尽
彗星化学:原初化学成分
光学:女儿分子
IR/submm:家长分子(冰的原始组成)
原理:彗星接近太阳,冰被加热蒸发从而光解分子
冷 原星核:N2H+,H2D+,ices
暖 内envelope:CH3OH (冰的升华)
Hot core:COM
激波:SiO,SO,SO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