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内卷与躺平

内卷与躺平

作者: 青茂林 | 来源:发表于2021-09-09 22:48 被阅读0次

            最近呼兰讲了一个脱口秀,说看到一个狗狗学会了英语,让另一个狗狗很焦虑和愤怒,联想起第一个学说人话的鹦鹉,肯定也逼着别的鹦鹉学说人话,宠物们相互比着讨好主人,不断加码、推陈出新,疲惫、互害,却别无选择,这让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内卷。

            最近国家实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减少课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意在解决家长不断加码的“鸡娃”行为,但是除了让孩子们高考,家长们有更多的选择吗?

          一、内卷是什么?

            我百度了一下。内卷,本意是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内卷很类似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比如,一家4口10亩地,能过的很好,后来一家变成14口了,还是10亩地,那就要精耕细作。这家人变成40口了,还是10亩地,再怎么精耕细作也不行了,只能降低生活水准。这种状态要解决,要么突破资源约束,增加土地;要么创新发展方式,比如搞粮食加工、搞养殖业;要么就是分流人口,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我的理解,内卷是因为一个社会,一个领域,内部无法创新,又不能向外扩展,内部成员只能在内部耗费精力做同样的事,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生存空间。

          从个体来说,选择越少,内卷就越严重。

          从上述社会和个体的角度,回看历史,最内卷和悲摧的不是改革开放后的现在,而是过去。

            尽管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毕竟还有高考的选择,过去没有。

            过去个人没有选择,一切都靠分配。现在考不上学的,从农民工到快递员,从个体户到煤老板,从跨省移民到跨国移民,如今全世界都有中国人,这就说明选择还是很多的。

            如果没有高考,作为矿工子弟的我,只能当矿工,唯一的晋升渠道,就是通过获得领导的青睐,慢慢也当个煤矿内部的领导。

          那时怎样的内卷啊!想一想那种努力,与抢着学外语的狗狗,与比赛说人话的鹦鹉,又有多大不同呢?

          为什么狗狗抢着哄主人开心呢?因为没有别的选择。狗狗的那些不肯与人合作的祖先——狼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

          而高考,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唯一不用靠关系,就能上一个台阶的最公平的办法。没有高考,知青、工人只能像狗一样跟生产队长、跟厂长溜须拍马,才能上工农兵大学。

          如今东北人才外流,大家都觉得不好,我却觉得东北人都是英雄。当年能从内卷的中原过来谋生就了不起,现在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经济落后了,人们又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不是困守田园,内卷内耗,依赖施舍,不是很了不起吗?

          中国人的内卷,从两千年前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就开始了。农民被死死地束缚在土地上,读书人唯一的上升空间就是科举,而且只能读圣贤书(独尊儒术),读好了,可以货与帝王家,读不好,只能去耕田,种豆南山下。对帝王失望的要么像陶渊明写《归园田居》,梦想桃花源;要么像竹林七贤一样,直接躺平,喝酒磕药,穷途哭返;不死心的假装隐居,等待帝王三顾茅庐。当然也有经商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不起经商的,专制体系也不会让有钱的商人具备影响力,说灭就灭,钱说没就没,沈万三把钱捐了都不行。

          在秦制之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读书人可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才成就了先秦中国文化的繁荣。

          现代文明为什么起源于欧洲,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能够在希腊文明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演进?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形成大一统的专制体制,思想的创新(或者异端学说)有容身之地,自由是思想创新的前提。比如伯努利家族原籍比利时安特卫普,1583年遭天主教(欧洲中世纪也是天主教的思想专制时期)迫害迁往德国法兰克福,最后定居瑞士巴塞尔。看西方历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马克思也是从柏林到巴黎再到伦敦。二是长子继承制,使得受过教育的非长子的贵族子弟要么去经商,要么去搞学问。在欧洲一个专门研究数学、生物学等专门学问的家族,就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敬仰。

            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专制体制不允许长子继承制,无论分封的王,还是贵族商人,做大了都会对皇权形成威胁。比如汉初还有分封的王,淮南王就能养一批读书人,便有了《淮南子》的思想创新。但是分封的王总是对大一统的威胁,淮南王最后叛乱失败自杀。后来就有了汉武帝的“推恩令”,把贵族的土地无限细分了。农民皇帝朱元璋则恨不得把所有人都变成农民,然后死死地按在土地上才放心,先实施海禁,断绝了海上贸易,后闭关锁国,把资本主义萌芽直接闷死了。

            在专制体系下,创新的思想被视为异端,比如明朝的李贽传播他的新思想,包括批判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扬商贾功绩,为传统所不容,最后在狱中自杀。人们只能读圣贤书,反复咀嚼那些古老的典籍,弄八股、考科举,再没有新的思想产出。按王小波的说法,就人际关系那点事,那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反复咀嚼一块口香糖,实在太过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内卷。禁锢思想、阉割精神,让劳动者成为奴隶,让读书人成为狗狗和鹦鹉,让贵族、商人永远做不大,所有这些只有一个目的——皇权一家独大。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阶层是固化的,平民、农奴是很难跨越阶层的,从这一点上,中国的科举考试似乎更先进一些。中国的造纸技术让普通老百姓读书成为可能,也让皇家摆脱贵族的掣肘,从底层筛选为皇权服务的人才,但也让整个社会都失去了自由。

          读书人最悲摧的时代,就是明清两代,不算蒙古和满清侵入中国屠城杀人,那个要饭的朱元璋当了皇上以后杀本朝人最多,当然还有个大西皇帝张献忠更是杀人狂魔。现在的四川人,都是湖广填四川来的。清朝的文字狱,一句“清风不识字”,就被诛九族。有人说《四库全书》就是“四毁全书”,就是皇家钦定历史,修改成皇家想要的样子的,读书人只能读这些书,凡是不利于皇家统治的,文字一律删除,书籍一律焚毁。

            当代,是改革开放,才解决了农村的内卷问题,赵本山的艺术特长才得到发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艺术家只能唱样板戏,赵本山只能在红白喜事上给人家吹吹打打讨饭吃。有人说二人转俗,俗也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啊!比如我就喜欢二人转。容忍俗,与容忍异端和异见一样,都是社会繁荣进步的前提。

          有人说:内卷到头不是躺平就是革命。

            过去还有一种出路,就是造反,结果大多数是被杀头,少数被诏安,然后被杀头。能够成为帝王的,是少数,然后开始杀别人。

            努力的“通货膨胀”,《儒林外史》《孔乙己》呈现的淋漓尽致。

          民国出的那么多大师,不过是科举考试被取消后,成功转型的那部分人,造就了中国思想史的第二次繁荣。但整个社会到了崩溃的边缘,一部分没有找到出路的读书人,就成了革命家。

            这依然是几千年中国治乱循环的延续。

            其实,只要中国不断改革开放、向前发展,就不会走向乱治循环的老路。

          综上,内卷是因为个人能选择的太少。

            二、为什么会内卷?

          曾经让我们欢欣鼓舞的高考,为什么最近这些年越来越让考生苦不堪言,饱受诟病,似乎变成了鸡肋?

          目前矛盾是,一方面大家都为孩子的各种补课而疲惫不堪;一方面又无法放弃高考这一唯一通道。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很高;一方面企业招工难,不但是新产业新业态招不到专业对口的人才,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是招不到。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发展职业教育,这次双减政策,但这些措施似乎都很难奏效。

            原因是什么?

        (一)经济问题。

            马克思说过:“一切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克林顿当年的竞选口号是:“笨蛋,问题是经济!” 

            我们那一代是高考制度的最大受益者,高考可以改变命运,能考上大学,包括中专,就是国家干部,上学不花钱,毕业包分配。

            那时,虽然没有更多的选择,都是国家分配,但是都赶在了改革发现的初期阶段,人才短缺,无论到哪个单位,都会受到重视,只要努力,不出意外,都会成为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专业技术人员都会是工程师以上职称。我们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进步,也都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进步的,随着国家的进步、财富的积累,个人财富也也至少达到小康以上,无论来自哪里,都可以在城市安顿下来,房子也由小变大。

            后来的高校扩招,大学收费,从世界范围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包括课外教育。同时,大学扩招,一方面给了更多的上大学人机会;一方面也为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提供了人才。

            但是,大学扩招始于1999年,2000年全面铺开,为什么近十来年年才开始讨论内卷的问题?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就是实现了融入了由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交换。这是一个社会体系避免内卷、向外扩展的必然选择。

          当年英美工业化以后解决人口过剩、产能过剩,避免内卷的办法就是向海外殖民,同时打通封闭国家的贸易口岸,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比如鸦片战争、黑船事件。

          相反的,那个农民皇帝朱元璋,觉得管理海洋贸易很麻烦,并且认为经商不如农民种地正经,就实行了海禁政策。我们以前都知道戚继光抗倭事迹,但实际上那些所谓的倭寇,大部分是过去以贸易为生的人,有沿海中国人,也有琉球、吕宋、爪哇人,海禁让他们失去了谋生的手段,一些人就铤而走险,做起了海盗,进入内地抢劫。说个题外话,这个蠢货皇帝也不知道如何管理国家,觉得贪官太多,就不停地杀,但即使剥皮萱草,也没能解决问题。

          追溯世界历史,就会发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有赖于人的思想、财富、劳动的自由交换。凡是能实现这一条件的地方就一定繁荣,反之就一定落后。

            战争会阻断这种交换,错误的制度也一样。比如,我们四十年前,以及现在的邻居胖小家。

            所谓改革开放,对内就是逐渐“有条件地”允许人们交换财富和劳动,所谓解放思想,就是“有限地”允许交换思想。对外,就是融入到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尤其是2000年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才突飞猛进。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人们已经意识到,靠战争来解决贸易争端、国家利益是没有赢家的。所以,二战以后欧美国家摈弃以殖民地和霸权为特征的旧秩序,构建了新的世界秩序与贸易体系。在美国主导下确立了五大常任理事国为首的世界和平磋商机制,并通过WTO解决贸易争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保全球金融稳定,通过世界银行来促进发展中国家进步。

            世界贸易的一个基本常识是“大家好我也好”,不存在“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如果黑龙江的邻居不是俄罗斯,而是美国或日本,会是什么样?如果朝鲜像南韩一样,丹东又会是什么样?

            所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落后就要挨打”早已经是二战以前的旧观念了。二战期间,美国可以占领很多国家,但美国没有选择占领。因为殖民时代已经过去,占领一个国家并不符合美国利益,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要主动加入美国,美国没同意,因为他们太落后了。

            改革开放,解决了我们那个时代的内卷问题。但是后来我们的对外经济出现了两个问题,就是这几年我们常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无法独善其身。二是全球化倒退、中美脱钩。

            美国自身的问题是,全球化能让资本家和社会精英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最大利益,却让本土劳工阶层失去了议价能力(中国也有这方面问题,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也把一些人口密集型企业搬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但这不能怪企业,如果企业不降地成本,就无法在全球竞争),美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分化严重。那些对社会不满的,就反对全球化。

            中国的问题是,一方面没有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一直不让外国进入中国有些行业,等于不守契约,在利用原有规则占便宜,还有国企问题;一方面中国狭隘民族主义抬头,盲目地“厉害了”,试图挑战现有世界秩序,被认为是一战前的德国,这与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时的发展中国家的角色不符。

            于是那些曾经欢迎、接纳中国进入世界贸易体系的国家,就有了对中国的警惕、遏制和脱钩倾向,就是不想和你玩了。

          在此背景下,中国严重依赖外贸发展的路行不通了,2008年后就靠投资拉动,开始基础(公路高铁等)设施建设,经济平稳运行,避免了社会动荡。但经济也从两位数的增长慢慢变成2019年的6.1%。这两年疫情,就不用说了。

          经济的下滑使得无处可投的资本投向了房地产,各级政府为了稳定经济也愿意发展房地产,因为房地产的产业链很长,可以拉动的经济份额很大,房地产的上涨,也充实了财政收入,使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暂时得到缓解。房价越涨越高,但谁也不敢让房价降下来。降下来,金融市场就会震荡,整个产业链就崩溃,贷款买房的人,就会变成负资产,社会就会动荡……,因此,只能涨价。

          一方面,房子涨价让老百姓多年的积蓄都沉没到房子里了;另一方面,投资拉动,只能多印钱,通货膨胀,老百姓即使不买房,银行里的存款也越来越不值钱。因此,社会消费消费就很难拉动。 ......。

          对外开放受阻,社会向外扩展受阻,同时内部经济下滑,企业总体上不景气,人才需求下降,个人的选择必然减少。

          由于整体经济的下滑,工作机会减少,收入相对降低,考大学的投资效益下降。例如,一个底层家庭,花了很多钱供孩子上大学,但毕业找不到工作,或者能找到的工作与预期反差太大,与高房价比,根本不能在大城市立足。

            也就是说阶层已经固化,除了那些天赋高的孩子,大部分人已经无法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但是,不考大学,又没有别的选择,就像孔乙己读了那么多书,找不到适合他的工作,再让他穿短衫干体力活,实在不合算。

            解决内卷,对内要放松管制,给予个体更多的选择自由;对外要开放,向外部开拓发展空间。

        (二)文化问题。

          为什么孔乙己宁肯穿一个破烂长衫,也不肯穿上短衣衫去干体力活?因为中国历来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体力活,或者蓝领工作,是不屑于干的。

            更重要的是,社会没有给穿短衫的人以应有的尊严和体面!

            前一段新闻报道,有个大学要降级,改为专科学校,却引起在校学生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为大家花钱考的是本科院校,学校降级,自己的毕业证也贬值了。(这与房地产类似,某个小区如果卖了一半,开发商想降价促销,尽快把房子卖出去,反对的是那些已经买了房子)

          很多家长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上一个三本大学也学不到什么,但还是不想让孩子上专科、上技校。

            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观念的问题。

            中国搞双减,意在解决高考的内卷问题,其实在韩国日本都出现过这种情况,高考改变命运,东亚都是这种竞争方式。东亚文化,或者儒家文化,都是集体主义思维,的成功标准就是给别人看,这是儒家社会的一种优点,但也是同样的缺点。这种文化就是缺乏个人主义精神,讲求同一性,对人生的追求、成功的标准也缺乏多样性。在传统文化观念的压力下,不成功就是失败,而成功的标准就是地位和财富,这也是幸福的标准,否则就会感到不幸福。

          说这种文化也有优点,就是每个家庭、每个人都积极进取,这是东亚这些年进步的动力之一;说是缺点,就是自由选择太少,相互攀比,往往把他人当成了地狱,痛苦不堪。

            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也不会被瞧不起。其实美国等西方国家好的学校竞争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比中国低,但同时,不具备读书能力的孩子也有很多选择,美国家庭也不存在“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的压力。在西方国家出于对个体的尊重,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说一个孩子没出息,都是不可接受的。

            另外,因为缺乏个人主义精神,中国往往捆绑孩子的一生,对于孩子的发展往往是倾其所有、孤注一掷,除了孩子,再没有自己的生活方向。最近有个“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就是家长捆绑孩子引起悲剧的典型。

            中国文化,或者儒家文化,说白了都是农业(农民)文化:生儿子,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生孙子,儿子再盖房子,再给孙子娶媳妇,……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从不知道自己活着干什么。

            最没出息的家长是,自己一生过得不如意,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平庸的自己却无法接受一个平庸的孩子。

        在一个好的社会,做一个特立独行的自己,并不会觉得自己平庸。

            我的一个同事,自己就不是学习的材料,却天天逼着孩子学习,最后都把孩子逼到精神病院看心理医生了。那孩子喜欢音乐,喜欢做饭。我对同事说,当一个厨师,或者在酒吧弹唱,不是挺好吗?但那个同事说什么也过不来那个劲,就觉得孩子应该进入“主流社会”,为自己争一口气。

          我觉得有些中国“主流社会”的人,是很悲摧的,无论有多少钱,当多大官,活得都像狗一样,痛苦不堪。

          传统的中国即使去经商,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去做,而且有钱了还要捐一个功名。就像现在中国老板有钱了也要弄个人大政协委员之类。

          中国改开这些年,至少在初期,尤其在东北,像我这样的“正经人”是不屑于去做买卖的,都要考大学当干部,只有实在没什么出路的人才去闯市场。这样演化的结果,进一步强化了经商的都是“没文化的暴发户”的传统印象,只不过因果关系找错了。

          在欧洲,那些不能继承爵位的贵族子弟,经商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通常贵族有着基本的体面,也容易契约精神的商业文化。项羽的失败让中国的讲究诚信的贵族精神基本沦陷,刘邦式的流氓精神倒是代代相传。

          很可惜,一大批像我这样的“正经人”,算是身处主流社会,但似乎看不出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反而是那些没啥文化的企业家繁荣了中国经济,是那个几次落榜、最后考了一个三流大学的马云,通过不停地折腾,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服务和便利。

          总之,好的社会,人们尊重那些“成功者”,不会仇官、仇富,同时也尊重每一个具体、独特的个人,无论他(她)在做什么。一个富豪有权拥有豪宅游艇,但如果买汉堡,也要和大家一起排队。

            最近微信里有一个故事“86岁的他最后一天上班,在乘坐了60年的公交车里被弄哭了”,讲的是美国底特律的一个普通职员,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了六十年,每天坐同一趟公交车。86岁是最后一天上班。在下班的公交车上,每一站都上来一批他曾在车上遇到过的人,后来是他的家人,最后车载着所有的人开到一家餐厅,在那里大家为老人准备了庆祝晚宴。我的一个朋友问我,这个故事是想表现什么思想呢?我说就是祝贺一个为家庭、为社会努力工作了一生的人光荣退休,虽然这个人很平凡,但值得尊重与赞美。

          一个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社会,也一定能让平凡普通的人安心努力工作。

            (三)社会问题。

            无论观念,还是国民性,都是某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或者说是制度的产物。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重农抑商的,改革开放这些年国人对经商的态度有所转变,但从大的环境下,由于法律的不完备,一直没有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依然还做不到“有恒产者有恒心”。

            目前中国有无数的“百年老店”,但是想想一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动荡,各种运动,中国可能有一直传承下来的百年老店吗?所有的所谓百年老店,只能说是历史上曾经有过同名店铺,但此店铺与彼店铺之间根本没有什么传承。只有那些尊重私有财产的社会才可能有百年老店。

            如果看看每一个“百年老店”的历史,都会让你叹息不已!就能知道,“不折腾”这种最低要求,是多么难得!

            中国人常把“富不过三代”当成一种宿命,真相却是,一个人富了,就开始有人掂记了。

            法律就是一种契约,人们对法律有信心,才会对未来有信心,才不会有投机行为,才不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人们总是谴责商人的投机,却往往把原因和结果弄反了。

            法制(法家)与法治的区别就是:法制是用法制约人,法治是用法制约政府。如果人们对法律没信心,对未来没有信心,有钱人都跑了,剩下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机会。

          商业文明,才能形成契约精神,古老的农业文明只能回到专制社会。

          同样,现在很多企业里有些岗位技术工人的收入不仅远远大于一些企业的白领,也高于一些机关事业的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但是人们还是愿意进入机关事业单位。除了观念问题,现实的两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机关事业单位隐形好处,以及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多轨制(企业的退休金很低)。

          当“收益努力比”下降,一个普通学校的大学毕业生,或者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其收入只够维持生活,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实现阶层跨越,既不能攒钱买房,也看不到退休后的希望,就只好躺平。

          那个“这辈子是不可能打工的”窃.格瓦拉,宁肯偷窃也不去工厂,令人唏嘘,但你不能不说是一种选择。就像当年的赵本山,就是不愿干农活,才学吹拉弹唱,为婚丧嫁娶服务,讨点生活。话又说回来,有谁愿意做农活吗?

            我们应该谴责赵本山懒,赞美农民的勤劳呢?还是给农民和赵本山更多的选择呢?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

          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中国人民也都能吃饱饭了,这就是选择多样性的结果。

          中国和很多后发国家一样,教育的目的性太强,“教育服务于工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于国家意志。这种公共教育不是培养人而是筛选人,不是培养人的多样性而是支配人的目的性,选拔与支配一批人才服务于工业经济与国家意志。这种服务于富国强兵的教育,使得人成为了国家意志的工具。人的天赋、智慧与多样性没能得到真正的成长与施展(智本社)。”

        也是什么都强调有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才能创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制度,打破阶级固化,创造财富增量,促进社会流动。

          为什么中国足球不行,是因为踢足球的总人数少,无法筛选出足球天才。为什么大家都希望中国足球走出亚洲,却谁也不让自己的孩子踢足球,哪怕自己的孩子有运动天赋却不喜欢读书?除了文化观念问题,就是足球没形成一个产业,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多层级的俱乐部,以及为这项运动提供服务的各种产业,顶尖的运动员毕竟都是少数,大量淘汰下来的人一定要有个去处。另外,在有些国家,踢足球不行了,随便找个工作,也能快乐地生活。

          放松管制,让市场更自由,业态更丰富,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让社会更公平,让努力的人看到未来的希望,才能解决内卷与躺平的问题。

          三、小结

          说了半天,就是想说明,如果真正的原因没找到,不解决根本问题,就达不到解决内卷问题的目的。比如“双减”只是解决了高考排队的秩序问题,并没有解决高考后面的问题。不解决其它问题,高考的窄门就在那里,大家只能像狗狗和鹦鹉一样,变着花样抢门票。

          解决内卷与躺平,就是要让每个人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只有高考这一条道路。

            近期国家出台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对开网约车、送外卖的等劳动者的权益做出了要求。这很不错,但和“双减”一样,都是对企业(培训企业、网络平台)做出要求,但这些都未触及问题的根本。

          问题的根本,还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些大事不是我可以研究的,我只能纸上谈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最根本的就是社会要持续繁荣,如果经济衰退,其它措施都难以为继,或杯水车薪。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对外倡导和平,不断适应全球贸易规则;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内放松管制,激发个人创造力,创造多元业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打破阶层固化。

          2.解决大学生贬值(投资效益低)问题,使大学毕业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父母)在城市能够成家立业(以底层家庭孩子为标准),最重要的是解决高房价问题。这需要人口和土地双松绑,土地松绑才会有更多房产供应,人口松绑,才不会冲击原有的房地产市场。这样会使中心城市越来越大,但这并不是坏事,城市越大人均成本越低,综合效率越高。

          3.解决企业招工难,新产业新业态招不到专业对口的人才,需要调整大学专业设置,大力发展专科和技工学校。年轻人不愿去工厂,要从文化观念和后顾之忧上解决。社会的观念需要转变,而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现实的生存需要和对未来的预期,让专科技校毕业生、蓝领工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包括平等的退休待遇。一是解决公职人员的特权问题,二是解决二次分配的公平问题。包括财政收入用在哪里的问题,比如,如何减少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口;一带一路、开拓非洲市场都是很好的措施,但不能代替世界主流贸易体系,要计算成本收益;等等。

          总之,只是取缔校外培训学校,让企业负担社会福利,解决不了多大问题,可能反而减少了社会就业选择。

            最近和一些孩子家长聊天了解到,现在不让课外培训,家长们都转移阵地,自发分散到居民小区找老师补课,这大大增加了补课成本。国家取缔了正规培训学校,却暗地生出无数非正规培训。就像曾经有些国家(美国、俄罗斯)禁酒,不但没起到禁酒的效果,反而繁荣了酒类黑市,酒鬼们不但要花更多的钱,还要喝更加伤害身体的劣质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卷与躺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ow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