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中。就算是你一个人单独独处。如果是你在家中,陌生人不会破门而入,这是一种社会的契约关系约束了他。你单独独处,你有可能想到你的亲朋好友。
2.在不同的关系中,你的自我是很不同的。有一个女士在一个国家一个贫穷的地区建了一所学校,那些学生都是别的学校不要的退学的顽劣的学生,但是后来在她的学校这些孩子都成长成为了医生律师。在这个新的学校,她总是鼓励这些孩子。她和这些孩子建立了另外的一个不同的关系,然后孩子的自我认知也会变得不同。
3.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一个妈妈正在责骂自己的孩子,你怎么那么拖沓,作业还不完成,看起来是一个暴躁的人。下一秒他接到老师的电话的时候,他会变得热情有礼。
4.关系的视角会让思考问题的视角发生重大的转变,一些看起来几乎无解的问题,突然就有了合理的答案。如果你喜欢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就会很爽快的完成。而你不认同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就会非常拖拉,不想去做。对孩子来说,喜欢的老师,他这科就会念得很好,不喜欢的老师,他这科就会念得很差。 其实都是关系出了问题。
如果从关系的视角来理解,你就不需要再给自己贴类似于敏感内向,自卑自信这样的个性标签。你就会去审视具体是什么样的关系导致了你现在的行为。你也可能去寻找另一种能让自己表现的更好的关系。同样你也不会去指责别人为什么有这样古怪的个性,而是理解什么样的关系让他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增加了自我发展的潜力,也拓展了改变的空间。
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感触颇深。以前我们常说你站对了位置,对方才能站到对的位置上。我们变了孩子才会好。这句话让我有了一种自恋,好像我才是拯救孩子的那个神。也让自己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觉得孩子的问题的责任都在自己身上。我们总会认为孩子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也是我们跟孩子相处的状态。其实不同的关系就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我们如此孩子也同样会如此。所以我们不必忧心孩子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来的状态。他现在的状态是我们关系呈现出来的一个结果,如果我们之间互动的关系发生了改变,那么结果自会有不同。而孩子跟别人相处的关系我们看不见。那有可能是因人而异,呈现出另外的一种不同。所以让孩子走入社会中跟不同的人之间打交道,他就会发现自己个性中不同的一面。发现自己的另外一种可能性。而我们自己改变自己,你以前那种跟孩子相处的模式,也会呈现出一种新的关系,孩子也会在这种新的关系中呈现出新的一种个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