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在忙着与经销商联系,咨询采购视频会议终端的事情。这边和经销商谈好,然后将之转达给老师,自己作为一个信息采集,归纳,中转的媒介。而在这件事情之后,暴露出很大的问题。不仅是由于对于事务十分陌生从而反复拖延,更是缺乏条理,与人交流过程,信息筛选过程,浪费了大量精力。
第一个很明显的疏忽就是,做事拖延。复习的任务很重,采购的事情也需要在这两周搞定。元旦假期结束,本应该立即将该做的事情做好,尤其是采购这样比较紧迫的事情,虽然昨天已经有发来的经销商报价,但却不想去做,故意拖延。虽然不到截止日期,可应该尽可能早些完成。但这样的道理很清楚,做的时候拖延就成了最大的麻烦。对我自己来说,拖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自己对事务的不熟悉,需要付出精力时间,需要去摸索,去自己总结,自己留意什么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沟通的迟疑。很多时候,一想到要和人通话,就觉得很厌烦,尤其是陌生人,还要主动去沟通。在下定决心打电话,或者发信息之前,总是要经历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但事实上,也并非说话的时候多么害羞,多么迟钝,沟通的过程也不会觉得有什么迟疑和厌烦,但就是在沟通之前,在决定交流的阶段,总是有一种心理上的障碍。这其实是拖延的关键原因。
第二个不足,是在做事的过程中,缺乏条理,而且容易被各种信息干扰。视频会议终端的选购,最开始给出需求,接着根据需求来确定选购范围,然后在范围内获取配置方案,最后选择。说起来很清楚,但做的时候往往缺乏条理。比如第一步,本来应该将需求完整详细的描述出来,可实际上,没能将需求落实成文字,也因此在与经销商联系的过程,遗漏和差错很多。更是因为一些需求的不确定,比如视频会议参会人员数量限制,会议场所限制等等,导致确定解决方案的时候,得到的结果范围是很大的,增加了选择困难。尤其是一些需求是后来添加,或者重新定义的,这样又会使得选好的方案重新推翻,再次回到搜索和选择阶段。因此需求的完整,详细,确定,是很重要的开始。
接着是在沟通的过程中,除却需求的不确定,还有信息的混乱和跳跃。因为事先不了解视频会议终端的性能优势如何判断,具体配置如何是实现,因此在与经销商联系时,总是全凭意识和印象,突然想到某个注意事项,然后咨询。这句话还在问会场布置,下个问题就成了会议互动实现,然后又跑到价格上面。总之,有很多需要采集的信息,可都是随心所欲,没有事先的规划,想到哪说到哪。其实像这样有目的性的沟通,更需要将条例和章程搞清楚,有哪些方面,哪几个层次,重点在哪里,总应该心里有底,说话的时候也不会断断续续。
今天算是把采购的事情大致搞定,剩下的是考完试负责进行购买。是很大的一笔款,而且不是为自己买东西,这样的体验还是首次,总要再谨慎些,下次遇到事情,还是制定一个项目实施方案比较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