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的股票大作手笔记中,提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王阳明心学,这里想多说几句。
- 得益于峰哥的量化小分队,在7年前我们组织了王阳明心学读书分享会,当时主选的是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与熊逸的著作《王阳明一切心法》。后面出于兴趣,我拜读了不少关于阳明心学的书,读完印象较深的是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和冯梦龙的《王阳明靖乱录》。最后走马观花式的略读了吴光编著的《王阳明全集》,吴老师开篇的《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的生平事功与思想学说简介》和篇尾的年谱做了很好的脉络梳理,《传习录》、文录、书信。说心里话,的确有仰慕王阳明的事功之心,我才去研读他的心学书籍的;但我也因了解心学产生的背景些而去粗略看了四书五经,朱熹的集思录,陆象山文集,周子通书,等等。
- 从现代一些学者评价来看,阳明心学可能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历数王阳明史迹,不胜枚举:昼夜格竹、婚夜论道、死谏护忠、钱塘跳水、龙场悟道、赣南荡寇、破心中贼、以心比箭、南昌平叛、游山讲学、广西剿匪等等,各种传奇波折(这当中可能有冯梦龙《王阳明靖乱录》的功劳),更是事功累累。有些著作指出阳明心学的流行,主要源于崇阳明立功重于其立德立言,所谓的成功人士能傍得个心灵寄托,而失败者可以求取个获胜箴言,使得过多的事功崇拜神化了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是非曲折自有名家评判,但从《王阳明全集》看,有一个史实还是容易推论出的:那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在其诸多重要事功之前提出的,该思想集中反映在卒于1517或1518年的徐爱编写的《传习录》徐爱录部分,并有在阳明年谱文录提及,时点是在谪居贵州龙场期间。待到恢复正职后,得兵部尚书王琼及相关幕僚赏识并托以重任,卓著军功伴随他至生命最后一刻,很难说这些没有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虽然他的心学思想在事功中不断升华最后形成“致良知”的核心观点,但总体没有偏离他实践主义思想的宗旨。我提出这一点,目的在于说明,跟诸多思想家侧重理论立说推演缺乏事功实践不同,更与所谓的成功人士因功说教不同,王阳明的立言与立功螺旋上升,思想与实践互促互进,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实践主义思想家,这才是他的思想影响、流行古今中外的主要原因。
- 另外一点,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或者因其与信仰有天然的联系有关。相信、尊崇自己的内心,活出自我,也不失为践行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心学在日本近代史特别是明治维新期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在二战中日本军人的惊人表现,除了对天皇的忠诚,可能也部分诠释这种心与信仰的关联。
- 比如说,日本维新期间的倒幕领袖西乡隆盛,是一位信奉王学的政治家。他以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为理论武器,积极参与幕政改革和勤王运动;他亲自担任总督府参谋之职,征讨幕府将军,还政于天皇。这是不是有王阳明平定江西“宁王”叛乱的影子?
- 再如,日本近代著名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为心学所折服,随身挂一腰牌:“一生俯首拜阳明”。他打败过北洋舰队、击败过俄国海军,是近代海军军神。这是不是也有战场上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王阳明的影子?
- 梁濑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结合信仰的观点评阳明心学:最能继承孟子精神的,为王阳明。他就说"只好恶,便尽了是非"。他径直以人生行为准则,交托给人们的感情要求,真大胆之极!我说他"完全信赖人类自己",就在此。
- 对知行合一思想的认知、价值取向,每个人有自己的体会,学贵自得。至于要说把尊崇这种思想看成源于对功名的追求和溯源,还是看成源于对自我修养的改造和提升,就交给主体自己去回答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