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虎父无犬子”,但现实中我们却经常看到“虎父出犬子”,比如,我们都熟知的胡适先生? 看看胡适都做错了什么?
胡适的身份有很多,学者、诗人、思想家、政治家,还有一个最具重量的身份,那就是教育家。
胡适1917年留学归来后便是受聘为北京大学的教授,后来还成为北大校长,有着长达三四十年的教育经验。 按说大半辈子都在教书育人的胡适,所教育出来的孩子应是人中龙凤才对。
但情况并非如此。 胡适共生育有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因为体弱多病,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做胡祖望,小的叫做胡思杜。
胡祖望有着和父亲一样的聪明才智,他虽学习、工作有些波折,但最后还是学有所成,后担任航空公司工程师,及台驻美机构经济参事等职。
但小儿子胡思杜一生就要坎坷多了。他比较叛逆,与胡适关系不好,不爱读书,成绩不好,在北大做过短暂的类似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后来因为父亲政治思想突然受到非议,他竟不堪重负,上吊自杀了。
为何胡思杜的养育会成为悲剧?光华同学认为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父亲形象长期缺位
胡适曾经说过,孩子教育不好主要是因为母亲没有足够的耐性。可见胡适对于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心知肚明的。但胡适总是很忙,对两个孩子几乎是不闻不问,管教任务都归到江冬秀头上了。
一个男人总对你说他很忙,只有一个原因:他不爱你。 江冬秀和胡适性情、文化差距巨大,根本说不到一起去。而且江冬秀脾气暴躁,胡适能躲就躲。父母关系这么不和睦,孩子在性情养成上肯定非常受影响。
2、江冬秀没什么文化,对孩子的教育很随性
江冬秀对孩子,可以说,没有教,只有养。几乎是孩子除去上课的时间外,便是江冬秀做什么,他们就跟着做什么。没有什么培养。而且江冬秀只能聊些家长里短。所以胡家的两个小公子从小便是听着自己的母亲背后说人坏话长大的。
3、胡思杜成长几个关键期,胡适都失误了
尚年幼时,目睹母亲持菜刀砍杀父亲;
入学年龄时,胡适在海外发展,父亲缺位;
青春期时,孩子委托给朋友,好友写信告诉他,胡思杜已经沾染坏习惯时,他还无动于衷;
上大学时,把孩子安排在美国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大学,没有让他接受好的教育。
综上,父母感情不和、母亲没有教育意识、父亲缺位、没有受到好的教育,这些都是胡思杜成长失败的原因,也是胡适教育自己孩子失败的原因。
所以说,最好的教育,不是懂多少好的教育理念,而是,用心、高质量的陪伴和言传身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