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模型概念背后的哲学

模型概念背后的哲学

作者: Deepfishes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21:26 被阅读0次

    摘要:从尼采到维特根斯坦,或者如霍金和蒙洛迪诺、史密斯等等,模型概念背后可以发现某种连贯的哲学图景。通过用法论模型概念的界定和一般模型化关系的阐述,我们将这种基于模型的哲学理念扎实地接地。

    不管你喜不喜欢,对模型的深入思考必然地会触及到一些哲学话题,或者说,一些被称为哲学家的人经常思考的东西。

    我最初的体验来自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仍然将维氏哲学看作是有关模型的一般理论的足够清晰的逻辑性起点;这个基础足够充分——至少对那些“可说的”或者可以确定地(例如用逻辑系统)处理的事情是如此。我认为,维特根斯坦实际上在他的逻辑哲学里宣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世界观[1]:

    世界就是逻辑空间中事实的总和;我们为自己创造事实的图画,这些图画就是现实的模型。

    这种观念背后还可以发现更广阔的哲学背景,即尼采的视角主义[2]:主张每个人的观念都受制于其环境所决定的视角(perspective);真理非绝对——它是来自各种视角不同观点的综合。由此联系到维氏逻辑哲学,有个理解要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一副关于现实的独特图画——模型。

    作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曾经相信大统一理论(也就是某种绝对真理)的存在,然而近些年,他显然放弃了这一点,倒向了某种程度的视角主义[3]。霍金和蒙洛迪诺在他们2010年出版的《大设计》一书中,表明了这种世界观,还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词:“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model-dependent realism,或基于模型的唯实论),它的基本观点是[4]

    每一个物理理论或世界图景都是一个模型(通常本质上是一个数学模型)……追问一个模型本身是否真实没有意义,有意义的只在于它是否与观测相符。……同样的物理场景可以用不同的模型来描述,每个模型都有一套不同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概念。或许,要描述整个宇宙,我们必须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对于“现实”或许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根据基于模型的唯实论,“现实”的这种多样性是可以接受的,不可以说哪一种“现实”比其他“现实”更真实

    事实上,这的确不是新的发明,至少在计算机科学相关的文献中,笔者就发现不少学者事实上持有类似的观念。典型的表述来自史密斯(1985)[5]

    想象一下,左边是描述、程序或计算机系统(甚至一种思想——在这个考量中他们都是相似的),右边是真正现实的世界;二者之间是不可或缺的中介模型:它是现实世界理想中或预概念化的拟像,左侧的各种描述或程序等等皆据此而被理解。

    无疑,当强调左侧是思想(人)的时候,史密斯所给出的正是所谓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世界观的明确图景,在他的阐述中更明白地揭示了模型的属性和独立性。

    让我们暂时回到更具体的话题。所谓计算机应用就是人利用机器做一些相关于(或直接作用于)现实世界的事情,是发生在人-计算机-现实世界三方面的关系。在许多讨论中,人这个因素被当作一种隐含的主体排除了,史密斯的图景即如此。这种“忽略”实际上把人/精神摆在了一种至高无上位置,仿佛他/她永远可以置身世外、俯瞰全局、察觉或做到任何事情。相对于史密斯的图景,首先可以补全这个被隐含的方面——从而自然地揭露出中介模型“人类可理解、计算机可处理”的双重性,达成了以下的图景[6]:

    进一步看,这种补全实际上是将那种“至高无上”的主体拉回了现实。考虑一下将图中的“计算机”换做另一个人、猴子,甚至其它星球的智慧生物……实际上,它揭示了智能系统的独立性(而非超然)和某种社会(协同)性质[7],这个重要的方面是前面提到的那些纯粹的、依赖模型的、“人的”世界观中未直接涉及的。

    上面这些理念,或许可统称之为“基于模型的哲学”。要想再进一步,就有必要坐实“模型”这个概念;为此我提出了模型的用法定义,或称为模型用法论[8]。这里再次借用了维氏哲学,这次涉及的是他后期的思想(这可能并非偶然)。模型的用法论能够解决许多(几乎是全部我所考虑过的)关于模型概念的困惑,这一点现在恐怕还很少有人能体会到。

    我想强调,不论在哲学还是方法学或更具体的层面,对“模型”概念的辨识与定义,都是一个明确的进步。一方面,我们为那些天马行空的哲学思想找到了坚实的接地桩子;另一方面它是在工程师眼里可操作的概念(这一点比“信息”概念强得多),围绕着模型的基本性质,例如一般模型化关系[9],我们可以直接得到系统的构造性原则,这是从那些哲学家——不管是尼采、维特根斯坦甚至霍金等——得不到的。我还特别乐于提醒看官:模型概念所带来的一切,也是主宰了上一个世纪的“信息”概念所带不来的;就我个人而言模型是和语言、逻辑系统等处于一个集团的基本概念,也是联系哲学、科学与技术的中介,而“信息”,我已经愈发找不到她的位置了。

    我有许多理由认为,模型是智能系统(不管体现为大脑或计算机)区别于其它复杂系统的一个基本标志,而出发点和基本的结果,都是的工程师的立场或产物——尽管途中十分自然地经历了一些哲学之旅。你可以说“我的”东西不是哲学,但它们能说明如何构造产生哲学的“系统”,那么你认为它们会不会比哲学还哲学呢?这也是我所谓构建主义哲学[10]。

    *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满月是我们大脑中那个“圆”(x^2+y^2=r^2)的一个模型;在另一种意义下,我们又将 (x, y, r | x^2+y^2=r^2) 看作所有像满月的东西形状的模型。——甲午中秋祭,2014-09-08

    ----------
    [1] “The world divides into facts.” (1.2) “The facts in logical space are the world.” (1.13) “We make to ourselves pictures of facts.” (2.1) “The picture is a model of reality.” (2.12)  From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1921, in English 1922 by C. K. Ogden
    [2] 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Perspectivism">perspectivalism
    [3] 参见:http://www.newscientist.com/blogs/culturelab/2010/09/stephen-hawking-says-theres-no-theory-of-everything.html|
    [4] 见《[文摘]取决于模型的唯实论(model-dependent realism)》,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642579/
    [5] 见 Smith, B. C., “The limits of correctness“, ACM SIGCAS Computers and Society, v.14,15 n.1,2,3,4, p.18-26, Jan 1 1985
    [6] 见《模型驱动应用(MDApp):以模型驱动机制跨越业务与信息技术鸿沟》,http://www.ee-forum.org/pub/ty/2012-12-p3427.html
    [7] 社会性方面,首先是传播和交流;而独立性揭示模型可以脱离其“主体”(产生者)而被正确地使用,这就超出了“一个人的世界观”这样的讨论范围,进而涉及到所谓“智慧”的实质这个话题。要在这个层面建立理解,需要全面地考察模型及其关系,尤其是模型如何起作用,一般模型化关系就是最基本的解答。
    [8] 模型用法论, 企业工程论坛, http://www.ee-forum.org/pub/ty/2013-09-p3767.html
    [9] 一般模型化关系, 企业工程论坛, http://www.ee-forum.org/pub/ty/2013-11-p3800.html
    [10] 我的构建主义哲学, http://site.douban.com/205424/widget/articles/12694689/article/32797204/

    原发:企业工程论坛, 2014-09-08, http://www.ee-forum.org/wp/pub/ty/2014-09-p4304.html(原注释与超链接有调整)

    作者印:dcb44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模型概念背后的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tf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