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有感
诗三百,思无邪”这是孔子对《诗经》的整体评价,而这些古美诗篇犹如呼啸的风,即使在华夏大地上刮了几千年也未曾停歇,岁月虽然更迭,在诗篇中显露的炽烈感情却一分不淡。无论是哀愁或是喜悦穿越了几千年,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书中,给人的感觉是先民的且歌且吟就在耳畔一遍一遍回想,就像那个时代从未远离。
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经》和《礼记》作为儒家用来规范子弟言行的规范,与以迂腐被人诟病的后世儒学不同。《诗经》里能读到的是直白与真挚,并没有后世儒学对人性的束缚的腐烂气息。反之,它是如此自由,是人们整日缠绕在唇畔舌尖最无拘束、掩饰的情感。
是的,如果说宋词给人的感觉是一杯清茶或甜酒,在舌尖萦绕的是绵长婉转;那么,《诗经》里的诗篇更像一碗水,一口饮下,平平淡淡,无甚滋味,但却与你的生活甚至是你的生命维系在一起,日久,你会发现那碗水是黄河水,是长江水,它并不平凡,它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无法磨灭,那一腔浓情随着血液在血管里奔腾。
因为《诗经》如此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它美,因为真实所以它无邪。那是炎黄子孙在最开初的时代对一句句话毫无掩饰的记录,人人敢于发声。《绸缪》中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祝福、打趣是真;《蒹葭》中男人对伊人的追求,对伊人的渴慕是真;《风雨》中苦苦怀人的妇人见到久别重逢的丈夫的喜出望外是真;《黍离》中士大夫对王室倾覆的悲叹一集对故地的苦苦依恋也是真。那个时代,是如此真且直,那个时代的先民不掩饰心中所思所想,任由浓厚的感情通过歌吟喷薄而出。
那么,“不学诗,无以言”大概正是孔子对那一份“思无邪”,那一种真实直白的话语的珍重。这也是世世代代的儒家弟子该掌握的真谛:感情是坦坦荡荡的,并不是一味的遮掩。《诗经》的意义并不是一本教人说话艺术的书而是要珍惜自己真挚的情感,毫无遮掩。
《诗经》的编订是在春秋时期有孔子主持的,那么说明《诗经》中的诗篇成诗早于春秋,由于创作时期太早,当时的创作中修辞反而不那么重视修辞,因此显得诗中的感情更为突出。而孔子虽然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的诗却并没有高下之分,无论是妇人对征人的思念还是士大夫对国亡的痛楚都在《诗经》中有一席之地,这正是“情真格自高”。
《诗经》中诗是一种表达方式,诗背后的直白感情是无法比较的,而这种真情也正是《诗经》所传递给人们的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