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曾有温岭的朋友盛情相邀,说温岭有一座叫“方山”的山,景色甚是诱人,可前去一玩。但后来因为种种俗事,始终未能成行。从此,方山便成了我心中的念想,每有提及,心中便不免怅怅然。
这个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有幸受到了温岭泽国作协的邀请,和杜桥作协的十余名文友一起,前往泽国参加“相约金秋,共赴山海”的文学走亲回访。让我惊喜的是,东道主们居然安排了爬方山的活动。
午饭后,车子开到方山脚下时,正值细雨霏霏。那绵密的雨丝,如花针、如牛毛,沾衣欲湿,却也添了别样的情趣。路旁的树木在雨水的洗礼下,显得愈发的苍翠欲滴,让人恍惚间忘了已是秋深时节。
据说方山乃雁荡山的余脉,是雁荡八大景区之一,其山峦连绵起伏,气势磅礴。抬头仰望,只见山如巨幅的屏障在眼前兀自挺立,其顶端方正而平整,恰似上帝之手精心劈开的,这或许正是山名的由来吧。
一挂瀑布飘飘忽忽,如一道白练,从山顶垂了下来。它不像李白笔下所形容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端的是气象万千,而是柔婉的、温存的,恰如美人的长发在风中飘扬,妩媚却不失风情。陪同的温岭友人说,此瀑布名为“梅雨瀑”,暗想,这瀑布缠缠绵绵的,名字与江南的梅雨倒是蛮般配的,真有诗意。
拾阶而上,走不了多久,便到了方岩书院。因为一行人都是文学爱好者,便不免对书院多了些兴趣。这是一座仿明代风格的建筑,飞檐、廊柱、木栏杆,尽显古色古香。在静默中,更自带有几分书香气。
书院的创始人是明代礼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谢铎。他自幼聪敏好学,为官清廉勤勉,但他无意留恋官场,多次致仕回乡,并和叔父谢省一道,开书院讲学,启蒙民智。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朗朗的书声,正在乡野间回荡。
想来,中华传统文化的赓续,正是有这样一些极富情怀的大儒,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又怎能不令人仰望?
书院内,还有详细的关于大溪三贤士的事迹介绍,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做匆匆的浏览。
梅雨瀑的下端,就在书院附近。此处有一天然呈圆弧形的溶洞,名曰“峭斗洞”,洞内还有一汪碧水。
传说,当年书圣王羲之曾游方山,因雨躲避于洞内,一时文思飞扬,作《游西郡记》,写罢,就在这汪池水中清洗自己的笔。于是,原本默默无名的池水立马大出风头,被称为“右军洗墨池”,谁来了都想一睹真容。不知道故事的真假,但故事,总能给不起眼的景观增添别样的风采。
山间的空气甜而湿润,深深地呼吸一下,那满满的负氧离子让人精神一振,也忘记了攀登的疲劳。随着角度的转换,又有移步换景的惊喜在等着你,给人一种开盲盒般的快感。
举头一看,又是一条瀑布。不同于梅雨瀑的柔弱,它从高高的山巅之上直接俯冲下来,恰似一条银龙紧贴着峭壁翻腾。风起时,左右起伏,波光闪动,如龙鳞闪闪发光。有人介绍,这是白龙瀑。呀,这名字取得真是太贴切了。宛若游龙,说的不就是它吗?
方山景区,多的是奇峰异石。象鼻岩、五象峰、文笔峰等等,不需要刻意去揣摩和想象,各种造型和姿态,已经是栩栩如生。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攀登多宝佛塔,更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此塔位于云霄寺旁,是现代所建,视野空旷,无所遮挡。沿着水泥梯子回旋而上,山风透过中空的窗户徐徐灌入,衣袂翩飞,满身凉意。
转了一层又一层,不觉有头晕目眩之感。想到既然来之,又岂有半途而废的道理,便硬着头皮上到了最高层。
极力控制住一颗因恐高而不安的心,举目四望,远山、近水,还有山下若隐若现的屋舍田野,无不臣服于足下。顿生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这时候,站在塔下的牧童老师,高举手中的相机,调整好焦距和光圈,在他的指挥下,一众文友分别站于二楼和三楼的栏杆处,“咔嚓”一声,留下了一张张欢快的笑脸和难忘的瞬间。
山间的天气变化多端,转眼之间,雨便细密了许多。撑着伞,继续往前,去寻找鹊桥。说起鹊桥,不由得想起了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充满了浪漫与诗意。
此处的鹊桥,是两边有栏杆的铁索桥,位于瑶池之上。在云雾缭绕中,还真有一种飘飘的仙气。此情此景,正应了古时诗人游览方山后所写的诗“方岩深处是仙家,时有轻云薄雾遮”。
尽管桥很平稳,但一想到底下是无边的深渊,心还是莫名的悬了起来。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是恐惊了天上人吗?哈,我也是被自己给醉到了。看来,恐高的人还是要慎入啊。
鹊桥走过了,瑶池又在哪里呢?正在遗憾它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窥不清其真容时,忽然,满山满谷的云雾升腾而上,瞬间隐于无形。而瑶池,就那么清晰的映入眼眸。
那是多么纯净、澄澈的一潭水啊。该怎么形容呢?如翡翠、似琉璃,水平如镜,绿得逼人的眼。岸边草树萋萋,幽静极了,只有偶然响起的鸟鸣,打破了这深深的沉寂。而我,深深陶醉,久久向往,仿佛石化了般,半晌才回过神来。
下山时,回望岩壁上那大大的“梦圆”两字,仿佛说出了我的心思。感谢泽国作协的热情款待,让我有了一趟圆梦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