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应急响应概述

🎇应急响应概述

作者: 卿酌南烛_b805 | 来源:发表于2020-08-13 20:51 被阅读0次

    🎈什么是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对应的英文是“Incident Response”或“Emergency Response”等,通常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应对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所做的准备以及在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体系的要素

    (一)综合分析与汇聚能力

    网络安全领域的应急保障,有其自身较为明显的特点,其对象灵活多变、信息复杂海量,难以完全靠人力进行综合分析决策,需要依靠自动化的现代分析工具,实现对不同来源海量信息的自动采集、识别和关联分析,形成态势分析结果,为指挥机构和专家提供决策依据。完整、高效、智能化,是满足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应有效建立以信息汇聚(采集、接入、过滤、范化、归并)、管理(存储、利用、管理)、分析(基础分析、统计分析、业务关联性分析、技术关联性分析)、发布(多维展现)等为核心的完整能力体系,在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汇集各类最新信息,形成易于辨识的态势分析结果,最大限度地为应急指挥机构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综合管理能力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领域相关的技术手段不断翻新,对应急指挥的能力、效率、准确程度要求更高。在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指挥业务的过程中,应注重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整的业务流程,注重建立集网络安全综合管理、动态监测、预警、应急响应为一体的网络安全综合管理能力。

    要切实认识到数据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结合日常应急演练和管理工作,做好应急资源库、专家库、案例库、预案库等重要数据资源的整合、管理工作,在应急处理流程中,能够依托自动化手段,针对具体事件的研判处置推送关联性信息,不断丰富数据资源。

    (三)处理网络安全日常管理与应急响应关系的能力

    网络安全日常管理与应急响应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业务类型不同。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较小的信息安全事件进行处置,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等,而应急响应工作一般面对较严重的信息安全事件,需要根据国家政策要求,进行必要的上报,并开展或配合开展专家联合研判、协同处置、资源保障、应急队伍管理等工作。

    2、响应流程不同。日常管理工作中,对较小事件的处理在流程上要求简单快速,研判、处置等工作由少量专业人员完成即可。而应急响应工作,需要有信息上报、联合审批、分类下发等重要环节,响应流程较为复杂。

    3、涉及范围不同。应急响应工作状态下,严重的网络安全事件波及范围广,需要较多的涉事单位、技术支撑机构和个人进行有效协同,也需要调集更多的应急资源进行保障,其涉及范围远大于日常工作状态。

    然而,网络安全日常管理与应急工作不可简单割裂。例如,两者都需要建立在对快速变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辅助决策的基础之上,拥有很多相同的信息来源和自动化汇聚、分析手段。同时,日常工作中的应急演练管理、预案管理等工作,本身也是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在流程机制设计、自动化平台支撑等方面,应充分考虑2种工作状态的联系,除对重大突发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业务进行能力设计实现外,还应注重强化对日常业务的支撑能力,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机构能力和效力。

    (四)协同作战能力

    研判、处置重大网络信息安全事件,需要多个单位、部门和应急队伍进行支撑和协调,需要建设良好的通信保障基础设施,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并通过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工作,使各单位、个人能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事件时,熟悉所承担的应急响应角色,熟练开展协同保障工作。


    🧨应急响应工作流程


    01、准备工作

    此阶段以预防为主,在事件真正发生前为应急响应做好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制定用于应急响应工作流程的文档计划,并建立一组基于威胁态势的合理防御措施;

    制定预警与报警的方式流程,建立一组尽可能高效的事件处理程序;

    建立备份的体系和流程,按照相关网络安全政策配置安全设备和软件;

    建立一个支持事件响应活动的基础设施,获得处理问题必备的资源和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可以进行应急反映事件处理的预演方案;

    02、事件检测阶段

    识别和发现各种网络安全紧急事件。一旦被入侵检测机制或另外可信的站点警告已经检侧到了入侵,需要确定系统和数据被入侵到了什么程度。入侵响应需要管理层批准,需要决定是否关闭被破坏的系统及是否继续业务,是否继续收集入侵者活动数据(包括保护这些活动的相关证据)。通报信息的数据和类型,通知什么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布局入侵检测设备、全局预警系统,确定网络异常情况;

    预估事件的范围和影响的严重程度,来决定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的方案;

    事件的风险危害有多大,涉及到多少网络,影响了多少主机,情况危急程度;

    确定事件责任人人选,即指定一个责任人全权处理此事件并给予必要资源;

    攻击者利用的漏洞传播的范围有多大,通过汇总,确定是否发生了全网的大规模入侵事件;

    🌵一般典型的事故现象包括:

    (1)账号被盗用;

    (2)骚扰性的垃圾信息;

    (3)业务服务功能失效;

    (4)业务内容被明显篡改;

    (5)系统崩溃、资源不足。

    03、抑制处置

    在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到有安全事件发生之后,抑制的目的在于限制攻击范围,限制潜在的损失与破坏,在事件被抑制以后,应该找出事件根源并彻底根除;然后就该着手系统恢复,把所有受侵害的系统、应用、数据库等恢复到它们正常的任务状态。

    收集入侵相关的所有资料,收集并保护证据,保证安全地获取并且保存证据;

    确定使系统恢复正常的需求和时间表、从可信的备份介质中恢复用户数据和应用服务;

    🌵抑制采用的方式可能有多种,常见的包括:

    (1)关掉已受害的系统;

    (2)断开网络;

    (3)修改防火墙或路由器的过滤规则;

    (4)封锁或删除被攻破的登录账号;

    (5)关闭可被攻击利用的服务功能。

    4、根除阶段

    通过对有关恶意代码或行为的分析结果,找出事件根源明确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彻底清除,并对攻击源进行准确定位并采取措施将其中断;清理系统、恢复数据、程序、服务,把所有被攻破的系统和网络设备彻底还原到正常的任务状态。

    总之,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更加完善,统一规范事件报告格式,建立及时堆确的安全事件上报体系,在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针对各类安全事件的响应对策,从而建立一个应急决策专家系统,建立网络安全事件数据库,这项工作对于事件应急响应处置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事件的确认仅是初步的事件分析过程。事件分析的目的是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事件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有主动和被动2种方式。

    主动方式:是采用攻击诱骗技术,通过让攻击方去侵入一个受监视存在漏洞的系统,直接观察攻击方所采用的攻击方法。

    被动方式:是根据系统的异常现象去追查问题的根本原因。被动方式会综合用到以下的多种方法。

    (1)系统异常行为分析:这是在维护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白板的基础上,通过与正常情况做比较,找出攻击者的活动轨迹以及攻击者在系统中植下的攻击代码。

    (2)日志审计:日志审计是通过检查系统及其环境的日志信息和告警信息来分析是否有攻击者做了哪些违规行为。

    (3)入侵监测:对于还在进行的攻击行为,入侵监测方式通过捕获并检测进出系统的数据流,利用入侵监测工具所带的攻击特征数据库,可以在事件分析过程中帮助定位攻击的类型。

    (4)安全风险评估:无论是利用系统漏洞进行的网络攻击还是感染病毒,都会对系统造成破坏,通过漏洞扫描工具或者是防病毒软件等安全风险评估工具扫描系统的漏洞或病毒可以有效地帮助定位攻击事件。

    5、恢复阶段

    让系统恢复破坏之前的正常运行环境。   恢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被破坏的信息彻底地还原到正常运作状态。确定使系统恢复正常的需求和时间表、从可信的备份介质中恢复用户数据、打开系统和应用服务、恢复系统网络连接、验证恢复系统、观察其他的扫描、探测等可能表示入侵者再次侵袭的信号。一般来说,要成功地恢复被破坏的系统,需要维护干净的备份系统,编制并维护系统恢复的操作手册,而且在系统重装后需要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加固。

    6、跟进阶段

    跟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并整合应急响应过程的相关信息,进行事后分析总结、修订安全计划、政策、程序并进行训练以防止再次入侵,基于入侵的严重性和影响,确定是否进行新的风险分析、给系统和网络资产制定一个新的目录清单、如果需要,参与调查和起诉。这一阶段的工作对于准备阶段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跟踪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形成事件处理的最终报告。

    (2)检查应急响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评估和修改事件响应过程。

    (3)评估应急响应人员相互沟通在事件处理上存在的缺陷,以促进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对象

    🧨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的对象是指针对计算机或网络所存储、传输、处理的信息的安全事件,事件的主体可能来自自然界、系统自身故障、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人、计算机病毒蠕虫等。

    按照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三个目标,可以把安全事件定义为破坏信息或信息处理系统CIA的行为。比如:

    1.破坏保密性的安全事件:比如入侵系统并读取信息、搭线窃听、远程探测网络拓扑结构和计算机系统配置等;

    2.破坏完整性的安全事件:比如入侵系统并篡改数据、劫持网络连接并篡改或插入数据、安装特洛伊木马(如BackOrifice2K)、计算机病毒(修改文件或引导区)等;

    3.破坏可用性(战时最可能出现的网络攻击)的安全事件:比如系统故障、拒绝服务攻击、计算机蠕虫(以消耗系统资源或网络带宽为目的)等。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CIA界定的范围太小了,比如以下事件通常也是应急响应的对象:

    4.扫描:包括地址扫描和端口扫描等,为了侵入系统寻找系统漏洞。

    5.抵赖:指一个实体否认自己曾经执行过的某种操作,比如在电子商务中交易方之一否认自己曾经定购过某种商品,或者商家否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订单。

    6.垃圾邮件骚扰:垃圾邮件是指接收者没有订阅却被强行塞入信箱的广告、政治宣传等邮件,不仅耗费大量的网络与存储资源,也浪费了接收者的时间。

    7.传播色情内容:尽管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政策不同,但是多数国家对于色情信息的传播是限制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是各国都极力反对的。

    8.愚弄和欺诈:是指散发虚假信息造成的事件,比如曾经发生过几个组织发布应急通告,声称出现了一种可怕的病毒“Virtual Card for You”,导致大量惊惶失措的用户删除了硬盘中很重要的数据,导致系统无法启动。


    🎉主要意义

    应急响应的活动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未雨绸缪,即在事件发生前事先做好准备,比如风险评估、制定安全计划、安全意识的培训、以发布安全通告的方式进行的预警、以及各种防范措施;

    第二、亡羊补牢,即在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把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这些行动措施可能来自于人,也可能来自系统,不如发现事件发生后,系统备份、病毒检测、后门检测、清除病毒或后门、隔离、系统恢复、调查与追踪、入侵者取证等一系列操作。

    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是相互补充的。首先,事前的计划和准备为事件发生后的响应动作提供了指导框架,否则,响应动作将陷入混乱,而这些毫无章法的响应动作有可能造成比事件本身更大的损失;其次,事后的响应可能发现事前计划的不足,吸取教训,从而进一步完善安全计划。因此,这两个方面应该形成一种正反馈的机制,逐步强化组织的安全防范体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应急响应概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xi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