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曾经名噪一时的曹氏家族被革职查办,曹雪芹终于结束了他“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生活,自此刀斧之笔,字化其泪,亦作者之事而已。
一、生于荣华
曹雪芹,一位落魄的文人,倘若到了举家食粥的境遇,也不曾丢失属于他的贵族气节。公元1715年,曹頫上奏康熙帝:“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同年四月二十六曹雪芹出生于金陵,由此开启他坎坷的一生。
早年的曹雪芹不喜“四书”、“五经”这一类的正统著作,反而偏好三教九流类的杂书、怪书,“上自诗词文赋,琴理书趣,下至医卜星相,弹棋唱曲,叶戏陆博诸杂技,言来悉中肯綮”。曹雪芹在优渥的家庭条件和聪慧的天资背景下成为了纨绔子弟的典型代表,多少金陵城里的达官贵人知晓了号称“诗礼之家”的曹府出了一位叛逆的少年。那时的曹雪芹不知稼穑艰难,更无从体会世态炎凉,他是八旗公子哥儿,只知道无论何时何地身边总会簇拥着一批虚与委蛇的酒肉知交。
二、半生经历
雍正六年,曹府被抄家,彼时的曹雪芹跟着家人从江南迁到北京,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的十七间平房之中。从这次抄家开始,穷困和窘迫就一直追随着曹雪芹,十七间平房、荒野之村、寺庙乃至马棚等皆有这位贵公子的痕迹。曾试想如果曹雪芹是一个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那他少年以后的人生无外乎两种境遇,前者浑碌碌而终,后者郁郁而亡。可他是中国几百年来,乃至上千年来都极为罕见的读书人,他的身上不仅仅有作为封建末期贵公子的骄奢淫逸,还凝聚了中国几千年来文人的傲骨与气节,“茅椽蓬墉、瓦灶绳床”的窘迫丝毫不妨碍曹雪芹写出“晨夕风露、阶柳亭花”的烂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在《佩刀质酒歌》中写道“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外人眼中的曹雪芹豁达不羁、能言善辩,丝毫不露屈居逆境的虚无荒诞。然而一句“谁解其中味?”道破了多少洒脱背后的落寞孤独,三杯两盏烈酒怎敌他无材补天的遗憾,当年金陵城里明媚动人的曹家少年郎已经被理想和现实折磨到发出“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事,终难定”的感叹。
三、终以苓落
经过周汝昌先生考证,在乾隆28年京城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天花病疫,曹雪芹的儿子染病因无力医治而夭折,曹公哀痛不已,泪尽而亡。脂评甲戌本第一回一则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爆竹声中曹雪芹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在自责和悔恨中落寞收场。
曹公流传于世的半部《红楼梦》令无数读书人为之倾心,“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独特佛教观引得无尽争论,无论情色有无都逃不过万般皆空的宿命。《红楼梦》中有很强的宿命论,也正暗合了中国古代仕人在面对贬谪流放的穷困境遇时闲游山水的寄托情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有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但是却又不同于普通为官者,他们在寻求政治际遇的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独立清醒的人格,超脱世俗的名利羁绊,最终被冠以孤傲性冷的怪癖。《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这一批文人的代表,不屑于同流合污却又有陷入痛苦迷惘无法自救,这也正是林黛玉与曹公性格中最契合的部分,哪怕“举家食粥”,也能写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的清高孤傲。百年来读者大多熟知林妹妹“行动好似风拂柳”的弱女子形象,而却忽视了这位弱女子背后强烈的自由精神和抗争意识,她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有着不属于这个时期的超前叛逆,是封建晚期末世阴影笼罩下的罕见生命力。
在人生理想破灭中顿悟的曹雪芹目送着一个个美妙可人的女子走向了“万艳同悲”的深渊,其中有不舍,有痛惜,也有同情,但无论是美好或是悲情都不过是一场虚无的戏剧,谢幕的时候一切回到了天地混沌的原点,“五材补天”的宝玉也不过是红尘中滚一遍的俗物,青梗峰下的故事也鲜有人道听途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