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或多或少都讨厌过别人,也被别人以各种缘由讨厌过(许多时候可能我们并不知道)。
无论怎样,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讨厌。但有人却说,要想获得自由,就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这就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所著的《被讨厌的勇气》所要告诉我们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5d18dec632a8fbe6.jpg)
岸见一郎,1956年出生,哲学家,他于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著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被讨厌的勇气》中的原案由他负责。 古贺史健是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他擅长对话创作,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在他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对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进行呈现。
作为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的阿德勒,他认为:
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生来就不幸。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决心。即使人们对现实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轻松,更能安心。就像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便抱着“如果……我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就是因为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c808ed569e8e6a08.jpg)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他认为不存在什么心理创伤,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人都有追求优越性的一面,会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为之努力,当达不到时便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越自负的人越自卑,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但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他还认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它包括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1a3a0b74366454ed.jpg)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理想状态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即,我如何爱你是我的课题,你要不要接受是你的课题。
那么,到底如何区分这是谁的课题呢?
办法很简单: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比如,高考结束,要填报高考志愿时,有些父母一心想要孩子选择自己看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违背孩子的意愿。但这个选择的结果是孩子承担的,今后的学习是孩子来完成的,这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能把它当成自己的课题,来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否则,到最后大家都痛苦。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d293fb71a8ffd490.jpg)
还有那些婆媳矛盾,很多就是把对方的课题当成自己的课题,横加干涉。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课题,婆婆只是辅助,如果她对此事指手画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我也曾无意中运用了课题分离,的确减少了不少烦恼。
母亲来看望我和妹妹时,基本上都是一式两份,尽量做到不偏不倚。而我们去看母亲时,有时是一起去买,但有时也是按自己情况准备。东西有多有少,价值也有高有低。
但有时我难免有些不平衡,自己准备的多了,妹妹准备的少了。后来一想,我给母亲东西,多少好坏代表的是我的心意,这是我自己的事,与妹妹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想,就少了攀比的心思,心中的不平也就消失了。
因此,在遇到问题或矛盾时,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开来,这样一来,问题不但容易解决,有些矛盾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想必你也有这样那样的烦恼,不妨试试课题分离,它可是人际关系的入口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75d1f53ddfaa55a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