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在闲暇时间看了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影片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马哈维亚一直希望可以生个儿子继承理想,为国争光,拿到一枚金牌。然而一连四个女儿的降临,使他的梦想化为泡影。
一次偶然机会,两个女儿联手教训邻居家男孩儿,使马哈维亚忽然领悟,“金牌还是金牌,不管男孩拿还是女孩拿”。他开始训练女儿。因为摔跤,她们不能穿裙子,头发也被迫剪短,每天五点钟起床跑步,接受魔鬼训练。
小女孩开始有了抵触,却苦于爸爸的威严不敢发声。偷偷穿上裙子去参加好朋友的婚礼,14岁的新娘对她们说:“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就只让我做家务和烧饭。”
在印度,法律规定女孩子14岁就可以出嫁,很多父母早早将她们嫁出去,却从来没有问一问她们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梦想,对一个女孩来说,是比幸福更奢侈的东西。
村里的人对爸爸冷嘲热讽,爸爸却说,我将会培养出两个非常伟大的女儿,他们没有资格来挑选我女儿,而是我女儿挑选他们。
女儿们开始懂得了父亲的用心,她们决定靠自己改变命运。
爸爸带她们去参加比赛,在与男孩的交手中,没有落下风;因为体重轻,从来没被人看在眼中,却拿回一个又一个冠军。
大女儿吉塔进入国家队后改变了很多,放假回家,在与爸爸的一场较量中取得胜利,她不再相信那些老套的训练方法。走的时候,电影画面是一个长长的镜头,吉塔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而站在阳台上目送她背影远去的爸爸,目光里却难掩一丝担忧。
人总要在经历一些挫折之后才会真正长大。吉塔在比赛中屡屡受挫,冠军的气势与光芒消失不见。她在困顿中给爸爸打去电话……
影片几乎没有悬念,从一开始你就知道,后面一定是苦尽甘来,甚至在什么地方煸情、什么地方落泪,你都一清二楚。但这些早已预料到的情节,还是深深打动了我。当吉塔将得来的50元奖金双手捧给爸爸,因为没能占胜对手的内疚和爸爸脸上现出的温柔,使画面忽然闪出一丝深意。爸爸将这些奖金很认真地封存起来,到了电影最后,吉塔摘下金牌,仍旧捧给爸爸。这一次,爸爸说出藏在心里很久话:你是我的骄傲。
网络上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这是印度女权的觉醒,也有人说,这根本是在歌颂男人的高瞻远瞩。因为从“爸爸”一出场,就是英雄主义的全面开展,你只看到曾经的摔跤冠军,有过如何辉煌的过去,如何顶住人们异样的眼光,训练两个女儿成为摔跤选手,又如何在她们进入国家队之后,证明自己的训练方式和策略,最后顺利护送女儿赢得金牌。影片没有让我们看到两个姑娘有多么励志,而是告诉我们,她们的爹有多牛。
这些说法,我都不敢苟同。为什么一部电影,一定要赋予它某些高尚或是卑劣的诠释才算有意义?我不认为只凭这部2016年印度最佳影片的上映,就改变了印度国内的现状,女人的地位得到提升,可以自由自在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更不认为,影片中的父亲,用逼迫的方式让女儿练习摔跤,就一定是男权的再现。
坦白说,现实中的印度,实现男女平等是不太可能的。在印度,很多人认为,女人只能烧饭、带孩子。她们没有与男人同等的就业机会,很多小孩在还是胎儿的时候,就因为是一个女孩,而没有办法来到人世。那些顺利出生的女孩子,很少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她们在童年时代,就时常遭受家庭暴力和性骚扰。出嫁时,为了能够在婆家过得去,娘家必须支付好大一笔嫁妆。她们连自己的安全都很难保证,更不必谈什么梦想。
电影尾声,吉塔在决赛中面对强大的对手,爸爸被关在楼下的器材室,想尽办法还是没能赶到现场。吉塔想起年幼溺水时爸爸曾对她说过的话,“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你得要凭自己的力量战斗,尽全力……救你自己!”,一定会有这样的安排,父亲的缺席,无论是自愿还是出于无奈,都具有另外一种深意: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影片最后,打出字幕,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在印度,有一个叫Mahavir的人,曾是一名出色的摔跤手,年轻时拿过印度全国冠军,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成世界冠军的梦想。他和妻子生下四个女儿,其中三位后来成为世界冠军。
现实中的吉塔在运动场上找到真爱,与一位小自己五岁的摔跤选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同龄的女孩早已嫁为人妇,一个接一个生儿育女、围着锅台转不停的时候,她们还走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
有时候会想,所谓自由,指的是什么?是你可以随心所欲、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件事吗?自由是有说“不”的权利,当你不愿接受命运的安排,你可以大声说“不”,然后,选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这是一部温馨、励志且非常感动的影片,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生命原本就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