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062536/2a003aed6b6d13c8.jpg)
翻完朱天心的书,羡慕的感觉涌上心头,这书中洋洋洒洒数十篇文章写的十之八九都是京都的游记,倒不是觉得京都多么令人心驰神往,而是旅行这件事情,非得有钱有闲才行,无钱穷游,吃不好住不好,也有人喜欢这样,认为别有一番趣味,但我私心认为,旅行不用点钱是怎么都说不过去的,能尽量让自己在宾馆旅社住的舒服点,就不要流浪街头、在公园露宿。
除却有钱之外,还要有闲,顾名思义,就是有时间,我观文章前面记述的时间少则一周左右,多则大半个月,至若旅行的时间而言,取时适中,可谓是正好了,与旅行团三日游、五日游,都略显短了,走马观花似的看人头攒动、人潮如流,也没什么意思,更不济,还有些伶牙俐齿的导游、旅行社伙同兜售形形色色的纪念品,却也是没必要的。
若是时间长了,如蒋方舟《东京一年》,耗费的时间与财力均是不菲,且不说,有无必要,一般人也没空去折腾。似朱天心这般过段时间就去逛一逛,但是怡情养性、心神清朗。
朱天心的京都情缘来自于胡兰成,还是少女的朱天心和同伴一起逛过京都许多风景名胜,不难看出,胡兰成对她们这些“三三”们的影响说着大愿未了,不愿死去,不愿披发入山的胡兰成在死后活在了朱天心等人的回忆和文章里。他是朱天心对于京都之美的启蒙者。
成婚后和养育女儿,都没有耽误朱天心前往京都,偕夫携女,伴着姊妹朋友,在京都四处游走,寻找各处正宗的吃食,观赏清逸的风景,说说笑笑,仿佛流光似水浩浩汤汤地过去。转眼,日光将流年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她从少女变成了妻子,从青涩的女儿有了自己的孩子,又年华逝去,成为了人到中年,知老之将至的母亲。
《三十三年》聚焦在朱天心与父母、丈夫、女儿以及各色朋友的相处上,但也不仅仅止于此,略带一笔,提过的谷崎润一郎的养女,那守着坟墓的美丽妇人,是惊鸿一瞥的光影,是三十三年梦境的一个点缀。到某一个地方长了,会不可控地对它熟悉起来,能发现今朝与昨日的它的不同之处,就好像孩童长到少年,再变成壮年,而后垂垂老矣,手背上、胳膊上出现星星点点的老人斑,都是肉眼可见的,而那些变化是记忆的线索,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来路,明白这一生,如逆旅,不过是暂寄此身。
书中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政治欺辱文学”的观点,政治和文学是息息相关的,政治有可能催生出文学,譬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也有可能抹杀文学,譬如书里提到过《今生今世》等书。政治是刚性的,文学是柔性的,若是以一时之力想比较,刚能克柔,若是长久看来,必然是柔能克刚就好比老子在年老之时指着自己的嘴巴说,我的牙齿掉光了,可舌头还在。
不论写下作品的人是怎样的品格,将文字写下来后,文字都会自己长出脚来行走,有自己的思想,或是出淤泥而不染,或是美玉落沟渠而染泥淖,都不可知,只有写下来,读过了,才会知道。
三十三年,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灿烂宝贵的年华,在这段时间内,朱天心多次前往京都,最后用回忆视角和温情脉脉的笔触,将她的私人感受叙述出来,写的人或事都随风飘散,但在书中他们会长存,如梦一般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