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䘵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谋求学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未必不挨饿;学习知识,则可以获得俸禄。君子担忧道[学不成或不能行],不担忧贫穷。"
馁:饥饿。䘵:做官的俸禄。
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信之,仁能守之,不庄以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说:“依靠聪明才智得到的[职位、政权],[如果]不能用仁德去守住它,虽然得到,也必定会失去它。依靠聪明才智得到的,能够用仁德去守住它,[但如]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认真治理百姓,百姓也不会敬服。依靠聪明才智得到的,能用仁德去守住它,又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但是]行动不符合礼义,也不能算是完善的。”
知:同“智”。聪明,才智。
莅(立):到,临。这里指临民,即掌握政权,治理百姓。
动之:“动”,行动。“之”,语助词,无义。孔子认为,治理天下,智、仁、庄、礼,四者缺一不可,只用智,其失在荡;只用仁,其失在宽;只用庄,其失在猛;所以必须用礼来调和。
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对君子,不可让他只做小事情,而可让他接受重大任务;对小人,不可让他接受重大任务,而可让他做些小事情。”
小知:“知”,主持,主管。小知,即任用做小事情,管小范围内的具体事务。一说,“知”,了解,识别。小知,即从小处、从任用做小事情上,去了解、识别。
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比对水火更急切需要;[但是]我见过溺水蹈火而死的,却没见过实践仁德而死的。”
蹈(岛):踏,踩,投入。引申为追求,实行,实践。朱熹《四书集注》说:“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于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无水火,不过害人之身,而不仁则失其心。是仁有甚于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无者也。况水火或有时而杀人,仁则未尝杀人,亦何惮而不为哉?”可见本章精神在于“勉人为仁”。
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合于仁德的事,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子说:“君子坚定执着于正道,而不固执拘泥于讲小信。”
贞:正,固守正道,恪守节操。谅:信,守信用,固执。
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恭敬谨慎地办事,而把领取俸禄的事往后放。”
39.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对谁都进行教育,不分[贫富、智愚的]类别。”
无类:不分类,没有富贵贫贱、天资优劣智愚、等级地位高低、地城远近、善恶不同等等的区别与限制。孔子提倡全民教育,希望教育所有的人而归于善。他的弟子中,富有的(如冉有,子贡),贫穷的(如颜回,原思),地位高的(如孟懿子为鲁国贵族),地位低的(如子路为卞之野人),鲁钝一点的(如曾参),愚笨一点的(如高柴),各种人都有。
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互相谋划商讨。”
道:道路,主张,所追求的目标。
41.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言辞足以表达意思就行了。”
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边,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那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问:“这就是与乐师讲话的方式方法吗?”孔子说:“是的,诚然是帮助乐师的方式方法。”
师:指乐师。一般是盲人。冕:盲人乐师的名字。相:帮助,辅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