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加恢宏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对比西方与中国的历史,或许从东西方文明的诞生土壤中可以解答李约瑟难题。本书是作者与胞弟的通信笔记,写于十年浩劫的黑暗日子里,并非为发表而著,他对一切的研究其实都指向“革命胜利以后政治与经济向何处去”的问题。作者在亲历了革命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变成专制主义后,冷静地审视剖析历史经验,从理想主义走向经验主义。正如作者的经历一样,本书的问世也是数经坎坷,有幸拜读遗篇,真是莫大的缘
钱老以十分冷峻的笔触对两千年的中国政治制度做了外科手术刀似的剖解,我在想这需要多么深邃的洞察力和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如此的理性分析历代的得失而不代入自己的感情。近来读书总是影射了个人际遇,试图对自己的人生路径找到一些源头性的解释,以前觉得荒谬又无可奈何的种种也便顺理成章了。在金陵城的深夜,正逢秋雨潇潇,想千载世事沉浮,谁不是渺小如一草芥呢
钱穆先生是一代通儒,儒家是从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来看文学的价值的,钱穆先生的文学史观是以史论文,“文运必与世运相通”,视中国文学的流变为大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这是一部极富个人态度的文学史叙述。本书是基于五十年代的授课记录而成,那时钱穆先生由内地流亡香港,当时传统文化在内地受到猛烈攻击,而在香港西方文明又滚滚而来,传统文化更是无立锥之地,如此便能理解开篇的那句论断“至今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
作者以中国政治制度的得失和社会组织的变迁这两方面为根据,将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了时期上的划分,重点梳理了纷繁的先秦诸子思想,分析了宋朝的新旧党各自代表的政治思想…从政治和社会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做了鞭辟入里的剖析。
雅各布斯在开篇就谈到“这是一本阴暗的书,也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她重新审视了正在严重衰退的现代社会的五个支柱:社区与家庭生活被汽车等现代工具破坏;高等教育则变成颁发文凭的官僚机构;科学技术变质为没有证据的凭空推测的论断;政府效能不复存在;专业人士的自律意识丧失。五个支柱的崩陷环环相扣,通篇读完,更是于目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的缘由有了更深的领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