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过往,皆是序章”,这句出自于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名句,在岁末年初被大家引用的最多。2020年,注定是我们遇到的不同寻常的一年,当我们与它挥别之际,自然有很多的情绪需要特别的诗句来表达。不论《暴风雨》这个名字,还是紧随其后的诗句,仔细品来,都有2020年我们经历生活的隐喻和对未来的期待: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
我觉得把这几句话整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表达我对2020年的回顾以及对2021年的期望。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我想借助自问自答的方式,聚焦在具体的事件,通过它来透视我的思想和情感,与生命中这不凡的一年做特别的纪念,并且磨砺出新一年的展望。
作为父子说的撰稿者,我想我有必要把自己的焦点放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方面,因而此作涉及的话题未免琐碎且平淡,可我认为,虽然生活的本质可能如此,但是在它的平淡中,却极有可能蕴含着‘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
1、过去一年,孩子的身体发育得如何?
我们家两个孩子,儿子在过去一年长了8公分,女儿长了2公分。跟同龄人相比,不是特别的突出,但也不至于明显的滞后。儿子对于自己的身高很在乎,他的在乎当然是因为我们的关注。作为一个击剑运动员,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测试一下骨龄,看看身体发育是否超前和迟滞。比他大一点的队友,很多个头都窜到了一米八以上,而作为还在一米六出头的他,自然会让我们操一点心。每天是否能准时睡觉,每天是否能睡够8个小时,是过去一年我们惦记的一件事。一到晚上,就开始对他和女儿说:“昏则定,昏则定,不要打闹,不要兴奋,准备睡觉!”。如果他有什么作业耽误了睡眠,他妈妈的心情就开始低落,感觉很气馁,有深深的挫败感。虽然我觉得一两次睡眠不足不至于深刻影响身高,但是愁云密布的妈妈,会让除了她之外的三个人,心生愧疚。所以,在睡觉这个问题上,我们始终以妈妈的意志为准,不能稍有松懈。
2、疫情过后,孩子们有哪些变化?
2020年元旦,我们在西双版纳。当时还给儿子讲,当年SARS让人色变,希望你们这辈子都不要遇到。事与愿违,他们经历了更多,儿子甚至开玩笑,他们这一代比我们演化得更快,因为遭遇的事情比我们要严重。当孩子们听我讲SARS的时候,完全当成是一个故事,甚至更多当成一个危言耸听的传说,当2020年过去,他们终于明白生活有时候比故事更具有戏剧性,灾难总是有可能不期而至。儿子的学习受到了影响,刚开创的“音乐事业”也因为外籍老师不能回国,乐队最终解散而戛然而止;在家上网校,因为缺少监管迷上了哔哩哔哩,短短几个月就关注了600多个up主,自己购买了简单的拍摄设备,拍了几条视频,幻想终有一天能有百万粉丝。对于这事,我还是有些自责,真有点‘业荒于嬉’的感觉,等到我觉得事情有点不对头,开始察觉他的一些反常举动后,才出手干预。我的做法也许简单粗暴,直接没收了他的手机和Ipad,直到今天,我也没打算重新还给他。后来他重新回到学校,回到真实的课堂,想起在家上网课的那段岁月,我们也是喜忧参半。还好他也充分利用了那么一段密集封闭的时间,在一项关键的考试中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成绩,这多少让我有些宽慰。
同样的那段时间,女儿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除了她们幼儿园在网上授课,带领她做游戏以外,她的体操老师坚持开设网课,每天一个半小时,女儿跟着老师在垫子上训练,持续90天,当她再次回到训练场,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从周一到周五,从下午四点到五点半,她都会准时换好练功服,在自己的房间,让妈妈把电脑放在床上,电脑里身在他处的老师给她下达训练的指令,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做下去。那段时间,这就是我们家的一道风景,我和奶奶的好奇心挺重,会悄悄打开房门,从缝隙中朝里望,看见她在垫子上按照教练的指示,认真的做出每一个动作,有时候满头大汗却又精神专注,我就挺佩服:不论是教练还是这个孩子,都体现了一种坚毅。等疫情结束,她又重新回到训练场,我对她这段特殊的训练经历,特别的怀念。
3、孩子们各自发展了哪些兴趣爱好?
作为击剑运动员,儿子今年参赛的次数明显比过去少。国内的联赛今年一次也没有参加,就是参加了几场上海市内的比赛。从小学进入中学,时间成了稀缺的资源,在很多兴趣上都要进行取舍,甚至除了从事专业的运动项目,也就没有什么太多的兴趣了。乐队目前是没办法再玩了,开学伊始,音乐老师在国外直接退休了,乐队的一个吉他手,一个键盘手也转学,曾经说好的“一辈子”,连一个学期都没撑过,“世事无常”倒真是有切肤的感受。只是他心中关于音乐的梦想还是留了下来,开始学习电吉他,有时候一个人在房间自弹自唱,不需我的提醒和督促,总算当年被逼着弹钢琴的怨念还是最终转成了对音乐的兴趣。不知怎么疫情一结束,回到学校,就开始迷上了高达,有好朋友把自己的高达贡献出来,拿到学校,大家一起搭建,玩得不亦乐乎,我也不知道这个兴趣能持续多久,或者这算不算是一个兴趣呢?
女儿今年的艺术体操进步很大,疫情结束后回到训练场,她投入的精力更多,每周8个小时的训练也没让她对这项运动产生真正的兴趣。如果让她排序,她会把艺术体操排在最后,在它前面的,反倒是那些浅尝辄止的项目:绘画、骑马或者其他。每次问她,你喜欢艺术体操吗,她都没有表示,既不说喜欢,也不说不喜欢。好在我不会纠结于她的回答,因为我曾经跟儿子讨论过一个问题:如果当年他说不喜欢钢琴,我就让他放弃,现在他是否会后悔?他回答我:肯定会!虽然我不喜欢弹钢琴,但是它让我爱上了音乐!我想,女儿也许未来也会给我一个类似的答案,它可能是:我不喜欢艺术体操,但是它让我爱上了其他的事物。所以,我想在这件事上,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若说他们两人今年同时激发的兴趣,那就是阅读了,虽然儿子认为自己读的是经典,而妹妹读的不过是“地摊文学”。我一部分同意儿子的看法,但我也清楚,阅读是一个习惯的养成,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孩子读经典,那是不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的。但是如果就像前两天,她窝在沙发上,读了一下午的书,借来的十五本书读完了十本,那我觉得可能要开始引导她读一读经典了,尤其是中国的经典作品。
4、2021年我准备怎么引导女儿读经典?
作为中国人,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中文会比别人差,更没想到我会不如外国人。但是我在北京对外贸易大学,遇到两个外国留学生,他们很流利背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然后请我为他们讲解一下,我知道我没有那个本事。后来我在四川遇到一个从昆明来出差的意大利人,在谈到中国的周易时,他用标准的中文告诉我:学习有两种途径,一是以气达理,二是以理达理。我听后大为震惊,因为这句话从来没有人说过,完全是他在通读周易和其他中国哲学之后做出的独创说明。从那之后,我对国学经典就特别在乎。
我有一个希望,2021年作为教授女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元年,争取在她上高中的时候能让她熟读《论语》、《中庸》、《大学》、《老子》以及《古文观止》的几十篇文章。我总觉得,一个人,只有把本国文化的种子根植在心,他才会真正融入国际社会,才会在未来的国际化世界中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传统的经典诵读当然需要与时俱进,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经典的精髓,填鸭式的教育没办法让孩子享受到其中的思考之乐趣,只有营造出一种促使他探索和思索的氛围,真正在精神世界里将之解构和重组,才能体会经典的美妙绝伦。对此,我已经着手总结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并准备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关于国学经典的一点浅薄想法和教学方法,我也希望未来有一天可以和读者分享交流。
5、2021年怎么做一个明智的父亲?
我一直都是一个很有边界感的人,也正是因为边界的感觉太强,所以在跟儿子的交往中,这样的边界缺少一种弹性,我总是想在我们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边界,他是他,我是我。关于他的很多事,我不愿意事必躬亲,处处插手,反而遵循无为而教,倾向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做法,当然有一些好处:培养了他的独立,塑造了他的坚毅,提高了他解决困难的能力。可是在他来看,如果我跟其他家长相比,我这个父亲就显得强硬有余,温柔不足。
2021年,儿子就要进入青春期了,如果按照我过去的做法---支持很少,要求很高,那么我们之间将会很难相处。我最近一直在想,新的一年,我必须要向一个明智的父亲转变,说到底:所谓明智,就是对他高要求的同时,还要给予他充分的支持!
我曾经以为对儿子,我是百分之百的支持的,无论是陪伴还是付出,都自认是合格的。但是随着他渐渐长大,我好像跟他有了隔阂:原来,他要的“支持”和我认为的不尽相同!
以下几方面我是欠缺的:在他情绪激动的时候,用一个拥抱代替说教;放下成人的自负,承认他有保留自己观点的权利;暂停手头的事情,花时间倾听,和他一起做做开心的事情;给他更多的自由;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指出能让他做得更好的方法,并且,告诉他,即使事情很难,我也期望他做到最好!
这两天我在看《百岁人生》这本书,书中提到,我们的孩子这一代,大概率能活到一百多岁,现在学到的很多技能都会被更替、淘汰,未来的一大部分工作都被人工智能代替,人们过去依赖的许多传统工作在未来会消失。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机器将以一种人类无法与之媲美的方式展现智能。机器将取代人力进行生产,甚至对教育的投资也不再足以确保职业安稳、收入可观。若要迎接百年人生,只有掌握人类独特的技能,才有在中空化的工作中占据未来产生高薪岗位的领域。而生而为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创造、共情和问题解决、自由往来和大量体力劳动方面要比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更具优势。而要获得这些优势,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从小得到情感支持的孩子,他的机会才更大。
无论我们的生活经历多少次猛烈的“暴风雨”,我们依然有勇气和能力去“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这才是它给予我们的人生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