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外甥在喝药的时候,我们让他将杯子摇一摇,避免里面药渣沉淀,影响了药性。
小外甥非常快速的执行了我们的指令,那着一支筷子,在杯子里疯狂的搅动。
他在搅的时候,并没有用手扶着杯子,于是杯子就跟着筷子搅动的节奏,在桌子转圈,而且圈越来越大。
我心惊胆颤地看着转着圈的玻璃杯,正准备出声的时候,他停了下来,我看了看他妈妈,等待了即将到来的说教。
然而,他的妈妈,我的姐姐只是轻声的问了个问题:“豪豪,你来想想,如果你继续像刚才那样搅动着那个玻璃杯,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豪豪看着妈妈,想了想说:“里面的药会流出来。”
姐姐说:“对了,还有吗?”
豪豪说:“玻璃杯可能会从桌子上掉下去。”便说着,还用手拿着杯子做出可能会掉下去的动作。
姐姐继续问:“对了,还有吗?”
豪豪说:“药也会全部洒到地上,又要重新冲药了。”
姐姐接着说:“很好,那我们还能不能这样用筷子搅杯子。”
豪豪说:“不可以。”
就在对话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接着问:“那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搅动药,不让药沉到杯底呢?”我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是有一个答案的,就是要用手扶着杯子即可。
豪豪说:“我可以像这样拿在手上摇摇就可以。”边说边摇,果然有效。
还在吃饭的时候,我开始在心里自我检讨。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是有意识的去让他自己找原因,找方法。我是准备喊停他的动作,并且告诉他这样会让杯子掉到地上,还指导他用手去扶住杯子。
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我和他都不会知道,那个动作至少会导致三种后果,解决方案至少会有两种。
甚至,还会有更严重的可能,直接批评孩子,怎么可以那么贪玩,就不能认真的做事情吗?
很是庆幸,这些可能,都没有发生,最终是启迪孩子,让他自己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