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以个人资金为核心的投资行为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时常听到朋友、客户提起最近又投了某个项目,细听下来发现其中不乏一些职业玩家。
今天就着重聊一聊个体资本在一级市场的投资行为。
个人资金和个体资本的区别
个人资金是资金的一种持有、决策形式,意味着资金是由某个人(或法人)所有的,且拥有直接决策权,与机构资金的最大区别是钱不是募集而来,因此个人资金关注的收益是直接的投资收益,而不是管理费和分红。
个人资金关于钱的属性说清楚了,那么个体资本又是怎样一个概念呢?它与个人资金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从钱的来源上看,两者是一样的,个体资本的钱就是个人资金,两者的差异不在于资金量的大小,也不在于投资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投资行为模式的区别。
从私人顾问的角度看,简单沿着自己的资源线,根据个人的喜恶做决策的投资,只能称之为个人资金,而当投资行为相对清晰,而且采用了成熟的方法论时,那么就可以定义为个体资本。
个体资本投资和机构投资的差异
一级市场投资机构最常用的工作框架是“募、投、管、退”,对应个体资本,募资的过程基本不存在,因为是自有的资金。
募资,在国内实际上还是有极大的工作量的,无数轮的路演、长期的跟踪,若有人引荐还要分出不菲的费用,对于个体资本来说不但省下了这部分钱,更重要的是省下了一大块精力。
退出,真正离场才算赚钱,尤其对于机构来讲,基金退出通常有时间的要求,退出工作是重头戏,只有退出了LP才有收益,GP才能分到钱,投资经理大部分跟投收益和奖金也在后端分红上。国内的机构因监管的原因集中爆发,管、退的渠道拥挤,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毕竟这里需要很多专业人才支撑,只是现在弊端并未完全暴露而已。
资金的性质决定了投资的周期和策略,个体资本在这个问题上要灵活的多,由于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具有长期持有的优势,同时不必跟众多的LP交代,浮盈的计算方式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里强调一点,虽然不用考虑短期退出,但定期评估浮盈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至少要有2种计算方式作为参考,相当于把退出评估的动作前置到“管”的部分。
整体上来讲,个体资本的工作重心在“投、管”上。
投资计划的重要性
如何做好“投、管”工作,这个问题很复杂,各家有各家的逻辑,但前提是必须要有计划。
一级市场投资在回报上偶尔可能有惊喜,但周期过长、可控性低。个体资本无论资金来源是什么,由于不募资,投资总额总是有限的。对于个体资本的决策人来讲必须关注现金流,即便觉得当个投资人很有趣,也应该尽量只用部分资产,分期、分批的进行分散投资。
实操过程中,确实有客户将全部1亿现金通过3个项目在半年内投完了问我怎么办,那就只能看运气等着了,甚至会出现再卖套房子来支撑未来的跟进管理费用的情况。现金流断了开始募资的情况也出现过,这等于换了个赛道做了个新事,最终能否成功还无从判断,但执行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典型的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制造一些新的问题。
从私顾角度提供的个体资本投资原则是计划及分散,每年投多少钱、几个项目都要设个预期值,而且要预留一些后续费用,确保稳定的现金流永远是最重要的。
项目的了解与判断要分开
个体资本通常会沿着自己的资源线找项目,一般情况下对项目、项目实控人都有一定的了解,有些个体资本决策人甚至对项目所在的行业都是专家级的认知。
对项目了解和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还是两回事,毕竟“投、管”是一门专业,其中有不少与行业不相关的问题考量,第三方的辅助判断和对项目的尽职调查都是必要的,最后组织投委会,重点不是投票的结果而是借由这个过程对项目进行足够深的剖析,抛开个人情感客观地看项目并理性地决策。
不当甩手掌柜
个体资本毕竟不是专业机构,要借鉴一些机构化的做法,完善自己,也要避免机构投资的问题。
机构的收益是相对固定的,产生多少盈利更多的是看成本如何控制,在“管”的工作上,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不多做,在工作安排上更多的是处理疑难杂症,考虑所投项目的死亡率,而个体资本应该更专注最可能赚钱的项目,投入精力、成本,因为不用跟投资人交代,不用面子上好看,赚到的都是自己的。
总体上来说,个体资本的投资行为是要遵循分散风险的原则,但同时贵精不贵多,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参与投资决策及管理是必要的,一来可以屏蔽个人情感因素带来的判断偏差,二来在谈判、管理、退出的过程可以发挥第三方身份的优势。个人投资应该专注在熟悉的领域,尽量避免头部项目和主流赛道,可以躲开最激烈的竞争,毕竟赚钱才是投资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