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传奇”旅程
——小记《一个人的朝圣》
故事的开始:“那封改变了一切的信是星期二到的。”
65岁的哈罗德,退休后,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直到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二十年来未见的老友——奎妮的癌症告别信,一切似乎开始发生改变。在震惊、悲痛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寄出的路上,由奎妮想到自己的人生,路过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
一个人,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走,老友就会活下去。一路上哈罗德注意到了平常上班途中一直无视的道路风景,掌握了一定的户外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与人沟通。困难的时候,哈罗德也曾感慨:“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
同时,他的离开也让他的妻子莫琳学会了反思他们的过往,造成他们隔阂的事件也一件件浮出水面。故事的结局,面对终点,在哈罗德不知所措的时候,恰是他的妻子指引了他。整本书,其实算是两个人的救赎之路,一个朝圣,一个反思,但都是在揭开昔日的创伤,反思曾经的惘途,整个过程中都学会了理解,懂得了包容。
一个偶然的机会,拿到了《一个人的朝圣Ⅱ》,作者蕾秋·乔伊斯说:“我写的这一本书,它和哈罗德·弗莱并肩而坐,我会把这本书称为,一个伴儿。”的确,这本书展现了故事的另一面,当哈罗德开始旅程的同时,奎妮的旅程也开始了,只不过她的旅程是在疗养院用残弱的身体去记录曾经的美好、温暖,以及埋藏了20年的秘密。
其中,以奎妮坚毅、无私的爱贯穿全书,“深蓝的眼睛,高尔夫球俱乐部的领带,帆船鞋,柠檬百里香……”深根奎妮心底,默默地一份爱,因为哈罗德的信念,奎妮也在努力的蜕变,勇敢地记录下曾经的秘密,最终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哈罗德抵达,她轻松、安静的离开。
两本书的交叉点,哈罗德、莫琳的隔阂,以及奎妮深埋心底20年的秘密就是哈罗德与莫琳的儿子戴维——一个考上剑桥的才子,进入名校,没有了主角光环,一度昏昏沉沉,一味的索取,最终酒精成瘾,抑郁成疾,或许是奎妮被激怒后道出了他的现状,激起其灵魂的拷问,最终吊死在自家的棚屋。 一个迷人的接续,很难揣测哈罗德得知奎妮的秘密时的心态,但相信他一定不会再保持沉默而是会和妻子一起携手克服。
一个纯粹的有点儿木讷的老男孩,坚持信仰,以一个朝圣者的心态,走完全程值得我去敬畏。作为一个平凡人,徒步横跨英格兰,似乎显得荒谬可笑,但哈罗德不会去过分的关注别人的看法,只是跟着自己的心走。与我们而言,普通人也可以像哈罗德一样有传奇的人生,重在过程的体验,一种学会接受风尘洗涤后的成长。在莫琳身上,我深有感慨的是其母性的光芒,没有抱怨,即使隔阂再深也不曾忘记身为人妻的职责,而在哈罗德离开后,能主动的解剖自己过往的不足,一种包容的态度,也同样值得学习。至于戴维,和我们拥有一样青春年华的聪明人,却是一种悲惨的结局,冥冥之中,作者似乎在警示我们: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自己不要过于苛刻,生活有时需要一种乐观。
对于奎妮,我一直持有一种仰望的姿态。乐观、自信、无拘无束,在牛津大学毕业后不拘泥于世俗观念,尤其是不胆怯于尝试新事物的态度让我折服。面对史无前例女人担任的会计工作,用其睿智说服老板,并开始从零攻读关于记账和财务的东西,工作期间近乎做的完美。以及在做这个工作之前,做过导游,家庭教师,将一座荒芜人烟的沙滩孤岛建成一个备受游客青睐的海上花园等,完全通过自学,那份学习时的执着和专注,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要Get的。记得,有个老师说:“新时代的文盲,应该是那种不会学习的人。”大学之大,我们不应该只是精通与专业知识,而应该培养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毕竟,大千世界,变幻莫测。
故事的结尾:“重新养育一些东西的感觉,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