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作者: 管俊GJ | 来源:发表于2021-07-16 12:30 被阅读0次

在我们从小听到大、各式各样的故事与小说中,不可避免的部分便是好人和坏人的区分,现如今几乎所有的商业电影也逃脱不出塑造对立角色这一目标,毕竟最简单的道理即:找一个主角,再找一个主角的对手,然后产生冲突,大大小小的冲突情节联合起来,成就一个故事。但正因为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当下,普通的主角反派之间的斗争不再那么吸引眼球。通过分析近些年比较火爆的影视剧不难发现,故事中主角们的对手越来越虚化,与之对抗的是比较宽泛性的社会、命运等等。

《恶人传》中,就呈现出处于对立面的双男主追寻杀人凶手的三角关系,正是因为这种极具戏剧性的人物关系,才能让人物所产生的戏剧冲突更能挑拨起观众观影中的情绪,加上拳拳到肉的打斗场面和精良后期制作,成就了这部昆汀评论“是在戛纳唯一想看的电影”的肯定。实际上这类将人物关系颠倒反转的影片,在国外并不少见。《恶人传》电影开头部分,相信大部分观影人第一感受肯定是警察郑泰锡与黑帮老大张东秀之间的冲突,且一直到他们首次合作的时候,我都认为这部电影的“恶人”形象是张东秀,这样的处理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凸显故事的趣味性。当编剧将这一切故事情节安排妥善之后,再将角色交付给心仪演员去理解塑造,这样的方式其实是很好的。

之所说以这种处理并不少见,是因为国外这类“阵营”转变的影片的确挺受欢迎。譬如早些年的电视剧《行尸走肉》在前几部中还是展现人类和丧尸之间的矛盾,到以后就逐渐显露出了世界末日来临之时,最危险的其实是自己的同类这一理念;还有科幻片《第九区》也是如此,主角从最开始的人类阵营慢慢转移到异星阵营,也是因为对同类失去信心所导致。

相比较于国外这种“颠倒”通俗意义上善恶的形式,国内影片则是分化出了其他处理人物关系的方式,主要的几种处理是:国家层面上的“好人”“坏人”,最直白的例子就是在抗日剧中观众自动归纳八路军为好人,汉奸日本人为坏人一般;社会层面上的“好人”“坏人”,在警匪片中最为突出,好人为一身浩然正气的警察,坏人为破坏社会稳定性的贩毒人员、贪污受贿者;个人层面上的“好人”“坏人”,即正义的主角和与正义主角处在对抗面的“坏人”

比如爱情片中不择手段的小三。除去以上几种关系,还有这两年比较火爆的抨击社会现象类型电影,如反映医疗问题的《我不是药神》、反映校园暴力问题的《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反映儿童拐卖问题的《亲爱的》以及反映儿童性侵的

相关文章

  • 传记

    第一章,童年。 1985年深秋的某一天,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山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内,一对普通的夫妇,在高兴的准备...

  • 传记

    我为什么从传记里面看不出真正的东西?自己写自己的传记像流水账,或许我还看的少,看的不完整。别人写别人的全是优点。不...

  • 传记

    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喜欢听父母讲上一辈人的故事,而当我们自己有孩子后,日渐衰老,才很想知道...

  • 传记

    我有一个梦,这个梦做了70年。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梦到有一天我能飞起来。 我开超音速飞机,一次能开12分钟。 有两...

  • 传记

    我的大脑里有一个阁楼,上面住着一个小人儿,TA是一位作家,从我出生,TA就一直呆在上面,我的喜怒哀乐,过往,现在,...

  • 传记

    买了顾严幼韵的一百零九个春天-我的故事,受到一点启发。 给爸爸妈妈写个传记,作为子孙后代了解祖辈,甚至后人了解这代...

  • 传记

    “展现一个人的面貌,窥视一个人的灵魂,讲述一个人的生平”

  • 传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开拓了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

  • 传记

    今天利用零碎时间看了《林徽因传》,虽还未看完,但从作者通俗易懂的文字中对民国才女林徽因有了少许了解。记得以前对传记...

  • 传记

    在我们从小听到大、各式各样的故事与小说中,不可避免的部分便是好人和坏人的区分,现如今几乎所有的商业电影也逃脱不出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xb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