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经.小雅·北山》中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既然“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利在天下就无利可利,仁在天下就无仁可仁,而无利可利、无仁可仁是恰恰是仁者爱人的最高境界。恰恰因为仁在天下就无仁可仁,那么,“仁人”何忧呢?所以孔子说:“仁者不忧”。谁好都是一样的好。亦是如此,便自然得到万世之名,千秋之利,百世之功,取大舍小,理所应当,一名王者的好生之德就如此彰表。
祭祀在古代是一国一家,最重要的是祭祀的牛,羊丢了,意味着上战场丢了枪丢了剑,赤手空拳阵地就自然难保了,如孔子所说将要祭祀却丢失了牺牲。那么其余丢失的东西就会更多了,也就是讲这家的内部管理及其混乱,一定是这样的,内部的混乱必然要引发败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问题,孔子预言或者是两年,如果一年就灭亡了,这不是神之,也不是妄测,这是常理。试想:一个人连最不该犯的错误都能犯,那么他还有什么样的错误不能犯呢?
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于个人私利来行事,就会造成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就会引发没有羞耻的争端。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认为让是礼的发端,如水的发源,让要看让什么,让的是功劳,让的是利益,但是面对责任,面对担当,就要当仁不让。
一个人的心智决定所有的行动,但是行动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自己内心的情感,还有就是外部环境的影响甚至小到穿什么样的衣服。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在的心智与外在的位移是统一的,整体两者相互影响,因此这是为“君子”。者要察觉的事情,所谓君子之表率,在一言一行,也在仪容仪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