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用的书
——写在世界读书日
杨静娴
等曈曈放学的时候竟然发现一小门前一位老大爷在卖书。他用一块破旧的塑料垫铺在地上,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排书。有时尚杂志\儿童画报,还有一些儿童连环画。
难得的一个好天,风不大,阳光也不刺眼。校门前的不知名的绿化树的叶芽比上个星期大了许多。有的叶苞已经打开了,而校园里的桃花、梨花,终究不顾前几天的寒冷,小心翼翼地开放。双辽的春天是款款地来了吧?
没过几分钟,孩子们就排着队走出校门了。很快,那地摊边就围了一群孩子。他们像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又抢着翻书,很快几个脑袋就凑在一起,指指点点。那套《葫芦娃传奇》虽很旧,但看得出来,孩子们还喜欢,当然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奥特曼》,甚至那套《天线宝宝》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显然,并没有人能买,他们都还太小,估计每个人的校服口袋还没装可以供自己支配的零用钱。卖书的爷爷也不着急,只是坐在旁边,时不时递给孩子们书,或者整理一下被他们弄皱的塑料垫。
校门口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有人独自玩手机,有认识的在一起聊天,有发着课后班传单的推销员,还有吆喝的商贩……每天都是这……可是今天校门口的这卖书的老大爷和他的地摊,让我觉得有一些温暖的安静。
“快走吧,姥姥等你吃饭呢!”站在一旁的一位老人催促他的外孙。不过这孩子好像不想走。“别看了,咱别买这些,这都是没啥用的。”老人拉起孩子,很快消失。曈曈也像一只小鸟似的飞到我身边。
我不知道到底会不会有一个人去买一本书,不过如果曈曈对我说她喜欢哪本书我一定会买。我想,老大爷明天不会来了吧。他显然希望卖出几本书,但是校门口更多的人认为那些是“没用的书”。那着急的“姥爷”的话到底还是剌痛了我。
多年以前,我还是学生,家里面那些“没用”的书,陪伴我们姐弟四人度过许多美好的夜晚,快乐的假期甚至是悠闲的放牛时间。
在我的老家,我们姐弟是很幸运的,因为我们有一个爱好文学的父亲,我们的父亲甚至在他年轻的时候有过当作家的梦。后来因为生活窘迫,父亲将自己投递多次的手稿封存,将他在做民办教师时订阅的杂志书籍收起。他当然不能将它们束之高阁,因为家中并没有像样的放书的地方。我记事起就看见父亲与母亲的卧室房梁上悬着一个编织袋。在家中的孩子们陆续上学识字之后,终于有一天,父亲顺着梯子解下梁上的编织袋。
那些没用的书正因为被放在高处而没有潮湿发霉。而它们从房梁被放下来之后,所有的神秘感都变成了我们对它们的痴迷。那里有《红岩》、《创业史》、《李自成》、《十月战歌》、《中国电影剧本选集》,许多期的《收获》杂志,甚至还有钱钟书的《围城》。我们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一本《青年佳作》。
许多年后的一个夜晚,我们又聊起那些陪伴我们的书,弟弟赶忙跑到阁楼的书架上拍了照片分享给大家。几年前父亲和母亲也从老家搬到了省城,家中许多物品要么送人,要么扔弃,姐弟四人从小学到大学的教科书也被塞到了箱底,可是那些几乎破旧不堪的书,却被背到了新楼的阁楼,小弟甚至为此买了新的书架。
照片上的那些没用的书更加陈旧,书皮大都破损,有的掉页严重,更有的已没有了封皮。可是我们对它们太熟悉了。那沿着火车轨道奔跑的香雪,曾让我们对遥远的世界充满好奇;而情深意重的梁三喜,把责任义务崇高这些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感人。“自从看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就喜欢把眉毛修的与眼睛距离大点,让人感觉有点惊讶的表情”。二妹还能说出这样的细节,我们都很惊喜,却并不意外。
在我们所有的共同的记忆里,关于这些破烂的没用的书的记忆却是最不可磨灭。
“我最喜欢的是《平凡的世界》。”每次小妹都这么说。这本我上初中之后,在镇上地摊买回来的盗版书花了我一个星期的生活费,父亲母亲知道后除了心疼女儿,没有丝毫责备的意思,他们从来不认为书是没用的东西。从那以后,我们家里无论谁看到路遥的书,都会想办法买回来。他塑造的平凡的世界里的人物给了我们许多励志,许多温情,甚至是贫穷,也让我们感同身受。
自从我们识字之后,父亲仿佛英雄又有了用武之地。农闲或者吃饭的时候,他跟我们说他读的书。父亲最喜欢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不知道他从哪里得来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译本都是极好的。父亲说草婴翻译的列夫托尔斯泰是最好的。他有时甚至能背出其中的某些语段。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父亲也非常喜欢。他曾经骑辆破自行车到几十公里外的省城,只为了看与小说同名的电影。回家后又告诉我们,还是书写得好。
他更喜欢讲他怎么创作小说、文学剧本。估计弟妹们都没有留意过,那编织袋里曾有一本厚厚的稿纸,那是爸爸创作的剧本,蓝黑的钢笔水有些褪色了,不过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我其实并不喜欢那故事,似乎有很强的时代感,但是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现在这手稿恐怕难找到了。即使找到了大概也早已经字迹模糊,只是我有时想起会忽然心头一酸:风华正茂时的父亲,他曾怀着怎样的激情写下那些热情的文字?如果时代好一点,时机好一点,父亲会不会是完全不同的人生了。
我想弟妹们应该不记得我们曾翻出父亲和母亲的情书,厚厚的一沓。有一次我们当着他们的面朗读,父亲骄傲而开心地笑,母亲则羞涩地抢下了那些信,至今不知被她藏在何处。
我们都从闭塞的农村走出来,但姐弟四人在上学、工作时都选择了内心衷爱的专业和岗位;在恋爱结婚时,感情始终是放在首位;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都对生活抱有极大热情……当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就不会被现实所胁迫,也不会轻易放弃理想与追求。我想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时,我们都会追随着自己的心,这些早在父亲从房梁下取下那一袋书时就不会更改了。
是的,我们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在这个除了“有用”就是“没用”的社会。在这个小县城,你甚至找不到一间可以读书的书店。可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会告诉曈曈。我想她一定会说:“妈妈,对于我来说,每天都是读书日。”
每个人内心坚守的东西即,属于他的烙印,恰恰是那些看似“没用”的东西刻上的,而那些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有用”的东西,往往只是你生活中的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