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111天早安问候。
为啥6岁是学龄前,7岁上小学?
是因为孩子的成长,是有着特定的成长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心智,也都在成长。
6岁前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期,导致他们没办法理解一些事情,也没办法控制一些事情。
所以那个时候会让大人无限暴躁,觉得他们一件小事都做不好。
我们总是不自觉的以现在的认知去要求一个孩子,总是忘记他们其实真的只是一个小孩。
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认知规律,“拔苗助长”只会害了孩子。7岁前,有些事,孩子不必去做。
1.不必懂事。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懂事的孩子快乐吗?接近5000条的回答中,大部分网友的答案都是——“不快乐”。
其实长期在意见不统一的环境中,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和判断力。
他们细腻、聪明,看起来很懂事,但他们习惯性照顾身边人的情绪,就很容易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个懂事的孩子,只是牺牲了自己的快乐,成全了父母,成全了别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懂事是很深的绝望,它真的不是个好东西,它表面上是为家长带来省事的好处,也许骨子里就是出于恐惧。
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担心自己做错事情,小心翼翼地看着大人的脸色,失去孩子应有的纯真和放肆。
学龄前孩子最重要的需求就是安全感需求,确认生存环境安全(不会被抛弃、不会被冷落,不会被打骂)是最重要的事。
学龄前的孩子,还在全身心地依赖着父母,只要能得到父母的认可,他们愿意做出任何妥协。
所以在孩子学龄前,千万别为了让孩子“听话”,而用吓唬或者打骂的管教方式,那等他们心理成长到一定阶段,你说的话,他们再也不会听了。
2.不必强制认错。
现在的小朋友有个通病,道歉飞快,下次还犯。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并没有很强的道德意识,也不太明白这个世界的规则,他们做事情,都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很难意识到自己会给别人造成什么伤害。他们说的对不起,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息事宁人,并不是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哪里有问题。
所以家长不必执着于那一句“对不起”,修正他们的行为,让他们真正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才是关键。
抢别人玩具,只会让别人也很生气,玩这个玩具也并不理所应当;
不好好吃饭,把饭撒得到处都是,弄得一身油腻腻,会很难清洁,让妈妈变得更加劳累;
一不高兴就打人,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
其实解决孩子童年犯错的主要目的,从来不是让孩子认错,而是让孩子教会孩子:“明白事理,认识到错误,主动承担责任。”
3.不必分享。
很多时候,学龄前孩子,只要自己不愿意,其实不需要分享!
并不是不分享就是自私!他们只是并没有到那个心理阶段。
当他们有了社交需求的时候,分享这件事,根本不用教!
我做了个手账,送给你一个;
我还有个小铲子,咱俩一起去那边挖土吧;
我给你一个娃娃,咱一块给娃娃化妆!……
只要孩子成长到一个阶段,相应的能力也会无师自通。
很多时候,让孩子分享,只是为了满足看护者的面子,所以,学龄前强迫孩子去分享,真的大可不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