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讲习性,其实习与性有本质不同。性(这里指本性,生物性也是为本性服务的)是先天的,自然的。习是后天的,非自然的。习可以是后天的总称,可以包括孟子说恻隐、辞让等美德或其他后天取得的知或识。在后天的习中有一些利他的因素,我们可以称为利他因子(我们本可称利他性,但既是后天的我们就不称其为性),如孟子经常讲的人见孺子将入井而产生恻隐之心。自古以来人们都将这些利他因子看成是人性本善的证据,事实究竟如何?这些利他因子和本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果用一个图来表示本性与利他因子的关系,可能是这样的:本性就是像是一个圆周,在圆周里有一些利他因子在作突破圆周的向外运动,而生物性代表的欲望在圆周里作同向的圆周运动。人的生物性及本性生发的其他欲望与本性的方向是同向的,与利他因子却是要突破圆周的不同方向。欲望太多会导致圆周不断扩大,最终会侵犯到别人的本性之圆,这种时候的行为或欲望就表现为恶了。在没有侵害别人利己性的情况下,不能称之为恶。
人的本性之圆周就像是一个玻璃墙,在利他因子在里面运动时,可能看不到它的存在,在没有碰到它之前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此这些利他因子感觉是自由的,随意地翱翔,但却总会有碰上的时候。
碰上的时候会发生两个结果,一个是利他因子不够强,碰壁而回。一种是利他因子冲出了本性的束缚,无拘无束。如路人看见一个老人倒在地上,利他因子会让我们去将老人扶起来,在不损害路人的情况下,路人会去将老人扶起来。但如果扶起老人会损害路人的利益,甚至是很大利益的时候,路人就会犹豫了甚至不会去扶老人。但也有路人会在犹豫后,在明知会损害自己的情况仍然坚持将老人扶起来。所以阳明先生和孟子主张将人的善念扩而充之,最终成为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