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观心居士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
此诗是南宋道川禅师为《金刚经》所作的注解《川老金刚经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颂》)里面的一首偈诵。
这首诗讲述了自性法与生灭法的禅理。也就是空法与色法的道理。因此诗对于禅机的妙喻具大法味,奥妙无穷,故常被引用作为佛经的开经偈。
全诗不但有艺术文采上的妙趣,妙不可言,且对佛理的揭示,更是丝丝入扣。道川禅师,若非大彻大悟的高僧,便是从本垂迹的菩萨。
诗中“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两句,是讲色法无常。色法是生灭之法,是变异无常的。而人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花,在佛经当中常常用来譬喻色法。佛经当中经常用“空” 与“花”来揭示空法与色法(自性与生灭)的道理。
譬如《圆觉经》中云:“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 其大义为:一切无明妄动,皆含摄在众生本来清净的如来藏性当中。即使一切的无明妄动,终归烟消云散。本来清净的如来藏性,依然在那里如如不动。花,指代色法,众生的一切无明所作。)
山和水,从唐宋禅门宗风大盛以来,亦常常被我们本土化的禅宗用来比喻色法。它成为了中国禅文化当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独特意象。
例如苏轼的诗《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便是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的道理。
再例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这三重山水境界,其实与华严境界的“四种法界”是一回事,仅在判教和名相上有所区别而已。四法界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什么是事法界呢?就比如我们凡夫俗子的境界。处在色法的境界当中,认一切为实有,觉悟不到自性本空的理法界。此所谓事法界。
什么是理法界呢?“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这是理法界。这个理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错。我们念“ 阿弥陀佛 ”,当然是在念我们自己本觉的理性,念我们天真的自性佛。此之谓理法界。
但实际上,一切事物的理体和事相,诸法界的理体和事相,又必定是不二的。既然我们念阿弥陀佛等于是念自性的理体,就必然先有其本尊的存在。
否则若无其事上本尊,又何来其性上理体呢?
从根本上来说,念阿弥佗佛,就等于念我们的自性佛。我们的自性佛,在理体上与阿弥陀佛是无二无别的。
那么这就是第三种境界,理事无碍的境界。理事无碍,也就是性理和事相圆融对待,性相一如,空有不二的境界。空性不离于妙有。
在这第三种境界上,这个时代的许多人很容易堕入偏执两边的边见错误。
这是一个物质主义大盛的时代。众生很松易把性相割裂对待。要么持断灭见,唯认肉眼所见为实有,天宫地狱无所有。
要么就持顽空见,认为理体只存在于人心中,而阿弥陀佛本尊不存在,不认为西方有实报庄严土,否认事物的性相是辩证统一的。
那么这都是“执事废理” 或“执理废事。”
事物的性相两面,应统一起来看待,而非二元对立。比如:山氓村妇并不懂得高深佛理,但虔信观世音菩萨,烧香磕头,因而获福无量,灭罪无量。
这是什么道理呢?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烧香磕头,礼拜念佛,皆以净信心做。境界相通,则感应道交。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心想生。
但如果是现在的某些知识分子,便会斥此为“着相”、“偶像崇拜”,并不认为磕头拜佛能获福无量。
这些自以为聪明的知识分子,便是完全不懂得“ 理即事,理事无碍 ” 。山氓村妇,即便是不懂得佛理,佛前一拜,便不是礼拜自性弥陀了吗?自性佛与诸佛正遍知海,又有何分别。
斥之为偶像崇拜,实乃大曲解。硬要把自性与诸佛割裂对待。我们知识学的多的人,知见障深重,所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无碍心。
我们在尚未觉悟时,必应事佛,常不离佛,方能得入诸佛正遍知海,而觉悟自性。
譬如我们爱一个女人,如果只是嘴上说爱,心里喜欢,而不去关心她,能算是爱吗?事与心相违,则不成立。
又有人云,孝字论心不论事作何解?孝行,但能根据实际条件而为,常行孝道,事与心不相违,则理事无碍。凡种种世间法,皆以事心两不相违,依缘而论。
什么是事事无碍呢?
圆觉经云: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这是完全断绝了从“相”上的分别。没有性和相的区别(没有空和色的差别)。完全脱离了无明妄想,一切分别皆以清净。
因众生各有无明妄想颠倒之分别,所以才显现为六道不同的境界。在我们凡夫看来,我们所居住的,是一个秽土世界。而在佛的清净无碍境界中,这是一个净土境界。
《维摩经》中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 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这是佛陀说法49年里,极为罕见、极为殊胜的一幕。佛陀在法会上当即使用神力,使与会大众看清了原来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清净无染的净土啊。
佛说:“ 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么清净的。示现给众生秽恶不净的国土,是为了度这分别妄想的众生。就好像诸天人同用宝物器具吃饭,随其不同的福德,饭食显现不同的颜色。舍利弗,如果人心清净,就会看到这个世界也是清净庄严的。”
佛陀以上开示,就是事事无碍的一真法界境界。
大安法师讲:“ 在事事无碍法界中,时间和空间也超越了。从时间上来说,一念可以延拓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浓缩为一念,这叫念劫圆融;从空间来说,大小、广狭也被超越了,能够圆融无碍。比如,须弥山入到芥子里,须弥山没有缩小,芥子没有放大,可以相融互即。”

“《佛说无量寿经》讲,极乐世界声闻、菩萨的手掌能够安立十方无量刹土。一个手掌是一个很狭小的空间,但却能够容纳广阔的十方无量刹土。”
“ 而且在事事无碍的状态中,任何一法界都可以做主,其他的法界为伴,主伴圆融。一切法互为一体,叫相即;一切法互相辅助、无碍,这叫相入。相即相入,重重无尽。”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事事无碍就称为法界的缘起。这句“阿弥陀佛”佛号,能对四种法界都圆融无碍。”
以上是对“ 山水 ” 的文化内涵解释。青原行思禅师所说的“ 看山是山 ” “看山非山”的次第之论,究竟各各对应哪一种法界,我一介凡夫不宜妄加论断。
回到对道川禅师这首诗的注解。我在网上检索他人的解释十分精妙,故引如下:
“ 自性见山,虽然有色相,有也是无,幻相而已;自性听水声,声声不实,有声也是无声。”
“ 自性观春花,没有取舍,当下即是自性,所以春天虽然过去了,自性之花却并未凋谢,自性不生灭的缘故。”
“人来了,鸟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惊飞,鸟的自性却依然如故,不曾有任何惊扰。鸟虽然不明白,禅师则清清楚楚。”
“ 就这样,一切显现,头头是自性大道;万事万物,本性都是清净自性,本来平等。为什么禅师这样苦口婆心地说,人们却不明白呢?”
“ 只是因为啊,人们陷入了分别思维当中,把自性的当下妙明,转变成了思维心的分别而明了。这第六意识心的分别和攀缘,就是一切众生“病”的根本。只有放下它,才有明心见性之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