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石黑一雄和村上春树互表赞赏,村上说石黑的书从没让他失望过,石黑说他一直不喜欢日本小说,直到看到村上的书为止。在石黑2015年发表的最新作品《被埋没的巨人》中,我表示我看到了一咪咪村上的影子,也就是说我有一些情节设定和隐喻意象看不懂 。当然这依旧是一本很石黑的书 ,读完之后会让你有足够长的时间不开心,换句话说,他为你的思想刨了一个足够有深度的坑,你会不由自主想一头栽进去,栽进去之后,头被撞得很难受。
石黑最爱讲述有关记忆的故事,但每本书的选材又截然不同别出心裁,抓住不同文化里的典型人物让他们诠释全人类的共同点。从《长日留痕》里拘谨刻板的英国管家,《远山淡影》中假借他人故事讲述自己经历的日本母亲,《浮世画家》中忏悔缅怀自己成就的军国画家,《上海孤儿》里查探父母亡因的英国侦探,到05年出版的软科幻《别让我走》里注定牺牲的克隆人,你看见骄傲与自卑在一个人身上的共存方式,看见一个人的记忆可以被主观歪曲到何等地步,看见不甘者的不服和顺从者的认命都具有令人落泪的力量,看见一个个最真实最普通的人在大背景的隆隆雷声中踽踽独行,寻找纷飞过往中最宝贵的快乐与疼痛。在《被埋没的巨人》到来之前,你以为石黑已经写尽了关于回忆的一切曲折,在《被埋没的巨人》到来之后,你会发现石黑这才写尽了有关回忆的一切曲折。这十年磨一剑的作品无疑是集大成之作,个人对回忆的寻求被描写到了极致,民族矛盾这个宏大的主题不再是烘托人物的背景,而真正成为了小说的主角,所有的人物只是推动它走向不同道路的契机。也许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才使石黑在2O17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人各有思,这本书不一定是石黑被公认的最好的作品,但在我心中,它是石黑最有深度最神秘莫测最精彩好看最扣人心弦的作品了,当然是跟之前第一人称回忆体的絮叨琐碎凌乱相比。石黑总是有办法把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梗概扩展成一本相对无聊的小说,哈哈,貌似黑了爱豆一把。不过说实话,你要是来找娱乐找刺激的话,最好还是绕开他。看他的小说深度思考是有的,困和苦也是有的,特别是像我这种拿到书就必须一口气读完的人。
“你们有些人会有隆重的纪念碑,让活着的人记住你们受的罪。有些人只会有粗糙的木头十字架或者彩色石块,其他的人呢,就只能藏匿在历史的阴影中。无论如何,你们都是一个古老进程的一部分。”《被埋没的巨人》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英国,那个最具传奇色彩的亚瑟王时代。没错,这本书可以被分类到西玄,却迥异于我们所熟悉的西玄。在故事里,公主是个老妇,武士偏执而疯狂,僧侣奸恶狡诈,圆桌骑士垂垂老矣,母龙形容枯槁,屠龙易如反掌……石黑在讲一则寓言,每个细节都有所指向。故事的开头是一片奇怪的灰色迷雾,笼罩住了整片高地,也笼罩住了人们的记忆,灰雾之下两个不知何时结下世仇的民族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因为失去记忆而和平共处。一对住在不列颠村庄里的老夫妻埃克索和比特丽丝,为了寻找他们的宝贵记忆和他们失落在记忆深处的儿子行踪,而踏上了破解迷雾的路途。在路上,他们遇见了被幼龙咬伤的撒克逊男孩埃德温,坚韧果决心机深沉的撒克逊武士韦斯坦,以及已世亚瑟王麾下忠诚的圆桌骑士高文。原来那种不断侵蚀他们记忆的神秘灰雾是一条名叫魁瑞格的母龙制造的,破解迷雾的方法便是杀死母龙。随着故事的推进埃克索和比特丽丝的记忆逐渐恢复,他们走过原本是撒克逊人要塞的山顶修道院,走过覆盖着累累白骨的地下通道,看见昔日战火的斑驳痕迹,看见一点点褪去包装的残酷现实,原来一直向外界宣称屠龙使命的高文爵士实际上是母龙魁瑞格的守护人,那能让母龙喷出灰雾的法术是亚瑟王派人种在魁瑞格体内的,而埃克索曾是为亚瑟王搞外交的和平使者,是骑着高头大马游说各个撒克逊村庄的受人敬重的“智慧王子”,他曾对自己所宣传的法律笃信不疑,认为伟大的亚瑟王的军队真的可以做到不屠杀便能征服所有撒克逊村庄,然而事实是不设防的撒克逊村庄被烧杀,老弱妇孺被屠戮。战事结束,灰雾席卷高地,人们因忘却而进入安定的假象,故事的最后维斯坦杀死魁瑞格,灰雾消散,接下来呢,作者的笔停在此处,留下无尽的可能性。也许是这片已习惯了和平的地区重新沦为血火地狱,从文本来看这是可能性最大的故事走向,但作为读者总是希望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石黑在书中用三派人的立场指出了对待民族夙愿的三种态度:
第一种是高文爵士和僧侣们的态度。他们选择蒙蔽选择让民众遗忘,用遗忘熄灭怒火,用遗忘磨平伤疤。只要时间够长,只要经历过疼痛的一代人过去,“死者长眠于地下,上面覆盖着宜人的蔓草,年轻一代对他们一无所知。”这些人是灰雾的制造者与守护者,或许有良心的不安,但却坚信这是让创伤愈合的最好办法。“迷雾”在当代现实中可以是对历史教科书的篡改,可以是媒体发布的蒙蔽性言论,漫漫历史长河中,操纵修改民众记忆的手法层出不穷。
第二种是韦斯坦的态度。“愚蠢啊,先生。蛆虫越活越肥,旧伤口怎么可能愈合?和平建立在屠杀与魔法师的骗术之上,怎么能够持久?我明白这是你虔诚的渴望,渴望你那些恐怖的往事像尘土一样消于无形。但是,他们却在泥土中蛰伏,像死者的白骨一样,等着人们发掘。”“我的猜测是,这儿有个传统:僧侣们轮流到那个笼子里去,让野鸟啄食身体,希望这样能够补偿这个国家早已放下却未受惩罚的罪行,连我眼前这恶心的伤口,也是这样造成的,据我所知,虔诚的感觉会减轻你们的痛苦。但是,我要说,看到你的伤口,我并不感到同情。给最邪恶的行为罩上面纱,先生,怎么就可以称之为忏悔呢?难道你们基督教的神,用自我施加的痛苦和几句祈祷词,就能轻易收买了吗?正义未曾声张,难道他一点儿也不关心?”维斯坦指出的是通往铭记与复仇的道路,铿锵有力,听上去义正词严。我们固然不该遗忘,但冤冤相报何时方了,一片土地上的生灵能经得起多少次碾压。“多少古老的仇恨将在这块土地上复活,谁又知道呢?我们只好希望上帝能找到办法,维系两族之间的纽带,可习俗与猜忌,一直让我们难以团结。如果对土地和征服的新欲望,被巧舌之辈嫁接到古老的怨恨之上,谁知道会带来什么灾祸呢?”煽动是愚民的另一种方式,对于维斯坦这个人物,我从一开始就是保持警觉的。他的使命是将伤口撕开,让仇恨回归,让撒克逊国王的大军在前进的过程中,能得到沿途撒克逊村庄的响应。(我一直怀疑,埃德温被“魔鬼”捉走后又被幼龙咬伤这件事的幕后主使是维斯坦。埃德温被咬伤后有了与母龙的神秘联系,会不由自主被吸引去母龙的巢穴。维斯坦恰好出现,帮助村民救回埃德温并将其带走,村里人因此对维斯坦产生好感,男孩也成了他忠实的追随者。)
第三种是埃克索和比特丽丝的态度。他们虽也害怕揭开过去,意味着重新面对伤痛。但他们依旧手挽着手,坚定地走在通往真相的山路之上。迷雾消散之后,露出的还是相互扶持的背影。“埃德温阁下!我们两人都求你一件事。以后的日子里,记住我们啊。记住我们,记住你还是个男孩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友谊。”记住过去宽恕伤害,一条最理想化的道路。听上去很难,但人类发展至今有多少国家和民族,其实也走上了这么一条道路,开始时也许有些不甘,但结局总归会美好。想起莎士比亚的名句“我仇恨的只是你的姓氏”。无辜的子辈被父辈的过错殃及,这真的是正义的伸张吗?
对于这三种态度,读者可以犹豫不决,而书中的人物则必须做出抉择。书中的男孩埃德温是新生的一代,是遗忘的产物,渴望了解自己民族的过去,渴望辉煌与成就,像他这样的人的选择会受到引导者的强烈影响。“巨人,以前埋在地下,现在动起来了。他肯定很快就会起来,到那时候,我们之间的友好纽带,就会像小女孩儿用细细的花茎打的结一样,脆弱不堪。”希望这动起来的巨人会锤炼成沉稳平和的性子,希望本性纯良的少年会记住与不列颠老人的友谊。
这本书一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关于国家民族的记忆,一条是关于个人的记忆。两条线索交织交融,契合得天衣无缝。我是赞成人生无论经历过怎样的痛苦,都不要选择去遗忘的,各种各样的经历组成人的一生,证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让我们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人活一世为的是感受,因此任何的点滴都是宝贵的,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只选择快乐,因为那会让你的人生变得贫乏而空洞。书中数次出现一个无比美妙的海岛,夫妻情侣只有真正相爱,才能被允许共同在岛上幸福生活。有一批特别的船夫,他们专门载人上岛并要对求渡夫妻的相爱程度作出判断,判断方法便是分别询问两人最宝贵最难忘最痛苦的记忆,结果许多号称彼此深爱的夫妻都不得不分开,一方被运往彼岸,一方则留在此岸。
这个海岛是每个人都想去且注定要去的地方,而失忆的埃克索和比特丽丝却无法用记忆证明他们相爱。“天上的雨早就停了,不过树上浸满了水,所以还有些雨滴落在我们身上。我在想,没有了记忆,就没有了源头,我们的爱会不会慢慢枯萎、死亡。”这也是两人一定要找回共同记忆的原因。“如果记忆恢复,你发现我曾经让你多次失望。或者你想起我做过不好的事情,再来看我,看到的已经不是现在你眼中的这同一个人了。那么,请你至少答应我。请你答应我,公主,你不会忘记这一刻你心里对我的感情。无论迷雾消散之后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人,你要永远记着这一刻你心里对我的感情。”
石黑骗人骗得有点多,搞得我总是不敢轻信他文字的表面含义。但对这对老夫妻过尽千帆之后的依旧相爱,我还是坚信不疑的。也许有过背叛,也许有过重伤,但埃克索对妻子无比悉心的照料和那一口一个公主,比特丽丝对丈夫的依赖,以及不断确认丈夫的存在,这些无不是发生在当下最真实最点滴的美好。不快的记忆存在,但那些细水流长风雨并肩的记忆也存在。热恋的灼烈过后,漫长的人生里培养出一份只有两人之间才存在的默契与包容,这是最浪漫的长情。当然不同读者的眼中有不同的故事,有人把两人恢复记忆之后的小疏远解读为爱情发生间隙,把结局处船夫将比特丽丝摆度上岛理解为老夫妻之间的永别。对此我的看法恰好相反,石黑所描写的两人的小疏远是最自然最真实的现象,若说记忆恢复之后相处模式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那才叫不正常,那是伪装。
至于小说的开放性结尾,个人认为这是全书最有意思的一个点,读者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猜想,收集作者散布在书中的各条线索来支持自己对于结局的理解。老夫妻路遇一船夫,船夫通过分别询问判断他俩的爱情是坚不可摧的,但却只能分两次将两人渡上岛去。
“他们在拥抱吗?即使我把她裹得像个婴儿一样?即使他必须跪下来,在坚硬的床板上把身体扭曲成奇怪的形状?我想他们真的拥抱了,我怀里抱着桨,轻轻摇晃的水里,有船桨投下的影子吗?还需要多久?最后,终于听到了他们的声音。
‘我们到岛上再继续说吧,公主,’他说。
‘我们就到岛上谈,埃克索。迷雾一散,我们要说的话会很多。船夫还站在水里吗?’
‘是的,公主。我现在就去,和他握手言和。’
‘那就再见啦,埃克索。’
‘再见啦,我唯一的挚爱。’”
石黑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采取了他惯用的第一人称写作方法,以船夫的视角来叙述,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个人猜想是为了让读者不要以为船夫是在耍花招。船夫的语气虽然很克制,但目测这是为了不泄露他自己的真实身份,他的自白很诚恳,他的确是相信两人之间爱情之坚固的。那么他为何要分开两人,先将老妇人渡海上岛呢?唯一的解释便是,那片海是死亡,那个岛是天堂,而这个船夫则是渡亡人。只有死亡才能将深爱的人分开,而爱情的纽带则能让两人在天堂寻找到彼此,并继续幸福生活。全文数次提到老妇人的身体不适且日益虚弱,提到两人的儿子其实早已上岛并死去了,提到迷雾的消除对于这对老夫妻来说正是时候,提到许多丈夫被船夫渡走的寡妇在大地上游荡,她们憎恨船夫,也就是憎恨死亡。
“我听见他涉水过来。他打算跟我说句话吗?刚才他说要握手言和。可是,我转过脸,他却没有朝我这边看,只是望着陆地,还有海滩上的落日。我也没有去看他的眼睛。他从我旁边经过,没有回头看。在海滩上等着我吧,朋友,我低声说,但他没听见,继续涉水而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再见,埃克索,”这是最好的结局,因为毕竟他们还能相见,纵使是在另一个世界。
这无疑是个悲伤的故事,整体色调阴冷,但石黑终究给读者留下了一层暖意,纵使是夕阳之色,纵使藏得很深。
开头也说了,本书中有很多细节我没有看懂,总觉得有深意,但笨脑瓜就是猜不出来。比如食人兽是否是一种意象?他们头朝下被冻在水中的恐怖景象代表着什么?埃德温为何要像驴子一样围绕着马车转圈,而不是做别的动作?在河里埃克索若不坚持赶跑精灵,比特丽丝会被抓去哪里?一切的一切似梦非梦,似虚又实,欢迎大家共同探讨。最后憧憬一下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效果,或许我会比看《别让我走》时哭得还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