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云:“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孟子说,尧舜行仁德,完全是出于本性;汤武行仁德,是通过修身回归本性。
尧舜和汤武都是圣人,但尧舜属于生而知之,安而行之,而汤武属于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就起结果而言,他们是没有区别的。
经,常也。回,邪也,曲也。《詩·小雅·鼓钟》:“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经德不回”,以德为常,不违背常理。
孟子说,一颦一笑,动静语默,与人交往没有不合乎礼的,这是德行的最高境界。哭悼死者而表现出来的悲哀,不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常守仁德,不违背常理,不是为了求取爵禄;言出必行,讲究诚信,不是为了树立个人的高大形象。君子凡事遵守礼法,只是听从天命而已。
“俟命”一词需要细细体会,简单地理解为“听天由命”是不对的,遵循天命才是它的本义,《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命”并不是命运,而是天命,即天道的体现,拟人化的说法是,上天的意志。
孟子说这段话是要告诉我们,修身的本质是修心,回归本性,修行只是形式和过程,因此修身、修心、修行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修身包括修行和修心两个方面,由修行而修心。
修行,使行为本身合乎礼法,合乎常理,但行正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只能算是过程目标,用现代术语来说,它是形式,不是内容,但是形式是内容的载体,而且形式可以塑造内容,我们经常强调仪式化,就是因为仪式有塑心的作用。
因此,修心不可虚无化,它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像尧舜这样“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毕竟是少数,即使汤武能够“学而知之,利而行之”而成为圣人的,也是非常难得的,更多的人应该属于“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一类,因此需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不断去除私欲,也就是违背本性的点点滴滴,不断扩充浩然之气,存养心性,直至回归本性,达到心性的彻底澄净,可以自然而然地不受外界的污染,具有完全的免疫力。也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提出“事上练”的修身法门,提出知行合一,真知才能真行,能行才是真知的观点。
【《孟子》简读之尽心篇0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