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到一个公号的一篇黑南的文章,把老头儿说的一无是处,毫无正面信息。文章在一开始就抛出一个观点:
所谓“南粉”及张口闭口“南师”者,多为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完全无知者,而在学术研究领域,则大多数人对其不甚以为然。
通篇写的有理有据,义愤填膺,并为“南粉”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去学胡适,去学季羡林。
笔者并不黑南,也不是南粉,南怀瑾的书我买过三本,《易经杂说》、《论语别裁》、和《老子他说》,这当中我只看过“半本 + 一句话”,其中一本还送人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就是黑南那篇文章中所说,笔者就是个平头小老百姓,对传统文化基本处于无知状态,《易经》这种书,即便加上白话文解释读起来也不如畅销小说好看啊!
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易经杂说》读了一半,可以说收获颇多,也可以说收获只有一个成语,一句话:一个成语是“否极泰来”,一句话是“明忽昼夜之道”。武学大师李小龙曾讲: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也诠释了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理念,所以看书不在于你到底看了多少字,关键要看对读书的人有没有效果。
至于刚刚提到的“一句话”,就是《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怕大家笑话,论语那么长,我真的就只记住了这一句话。笔者曾经是个迟到专业户,和朋友约会,定完的时间就等于一股浊气,让朋友等我那是家常便饭,动辄半小时,1小时也不是没有过;对工作的态度也是松松散散,责任心不强。看过《论语别裁》通俗易懂的解释之后,我特么才意识到自己有多过分。那些愿意花时间一次次等你的人,都是你最贴心的朋友;而在工作中,你若是表现不出对企业的价值,企业又凭什么重用你?如果不反思自己,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还好有孔圣人,还好有南怀瑾,还好我看了论语,不然我现在可能一个好朋友都没有了。
而南怀瑾的价值也就在于此,他让更多的人去愿意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当前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也是人们的自省。敢问,在学术研究领域,专家们能做到这点么?
笔者在高中至大学期间曾疯狂迷恋摇滚乐,那时候在重型音乐的圈子里有一种看法,说beyond这支乐队不配被称为摇滚乐,顶多是比较好听的流行歌曲而已。这种说法也许从重型音乐的角度上说没有错,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对比,如果我们站在京剧的角度上呢?beyond又算什么?延伸一点说,当下大部分摇滚乐手有多少是因为听过beyond才拿起手中的吉他走上了音乐道路呢?
对于南怀瑾这个人,笔者没有任何了解,所以没办法做出客观的评价。只知道这位老先生写的东西确实给了我正面的启示,让我变成了让自己,让家人朋友更喜欢的人。所以对南怀瑾也好,对季羡林也罢,对待这时间的一切人事物,我们都应该做到既不能迷信,也不该诋毁。如果对一个事情不能客观公正的看待,那我们岂不是又要回到1966年?
南怀瑾是大师还是江湖骗子,并不在于他本人,而在于你的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