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资源与检索工具的提升, 为学术资源获得提供了技术支持。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经典古籍库等已将基本古籍较为全面系统的数字化。这些数据库检索起来既准确又方便, 同时还可以与影印版相互对照, 使用起来极为便利, 推动了相关研究向纵深展开。然而, 也正是这种便利, 助长了一些研究者过度依赖数据库的惰性。其引用的史料, 多“未经消化吸收”, 赫然可见检索关键词的痕迹。数据库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 复制利用不像过去需要手抄、录入, 过度依靠复制粘贴, 致使文章、著作的篇幅越来越庞大。阅读此类“注水”文章、著作, 仿佛不是在读论著而是在看史料长编, 文章冗长, 缺乏剪裁, 寡淡无味, 几无“干货”。论著内容全然不顾材料的同质性、前后语境, 与其他相关史料的关系, 而是试图以所谓资料的繁复, 掩盖论证的干瘪与思想的贫乏。读秀、中国知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为学者获取著作、论文提供了极大方便。不过也造成论著“检索派”的出现, 检索不到即不存在, 很少翻阅纸本目录论著索引, 更未注意到部分数字期刊的不完整、辗转复制转化中出现的讹误等问题。我们对数据库和论著检索程序持一种工具论的观点, 在掌握研究基本史料的前提下, 借助这些数字工具, 能收到如虎添翼的功效。相反, 史料“检索派”和论著“检索派”, 制造出的是新形势下“剪刀加糨糊”式的论著, 经不起推敲, 更不能推动历史学的发展。
来源:魏晋.2018年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召开[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02):74-7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