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解的问题暂时搁置
关于阅读,金庸先生曾经说过一段精彩的话:“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要学会从书中得到知识和乐趣,这样子,任何人也剥夺不了你的乐趣。读书可以解惑,你的人生会一直快乐的,当你热爱读书,那你碰到人生中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你也可以应对,因为读书,你也可以将这些挫折看得不重要了。读书能让你获得一辈子的快乐。”
作家金庸先生其实,阅读和人生一样,它在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也能带给我们困惑和挫折,不过这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当我们依靠自己解决了这些困惑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求知成就感。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会为了解决一个难题不断查阅资料或者请教他人,虽然勉强找到了答案,但有时候很难真正理解难点,最后把原因归结为资料不够准确或者讨教的人水平不够。
还有一类人,遇到难点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暂时搁置在一边,忽然在某一天茅塞顿开,顿悟了难点中隐藏的答案,这是因为人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不仅和当前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有关,还和人生阅历有关,有些问题单纯依靠知识是难以解决的,需要你具备强大的认知能力,它是探索世界的重要武器,能够帮我们真正理解书本乃至书本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影响我们的决策,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当你遇到难解的问题时,先考虑一下如何提升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对应的是知识,是对世界最基本最朴素的认识,而理解力对应的是思想,它是对世界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洞察力对应的是文化,是对世界最核心的把握。不提高认知能力,就无法答疑解惑,你的认识也就停留在表面。穿过世界的表象,才能让思想抵达世界的深层,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经过这种思维训练才能成为有思想的人,老子、庄子都是这样的人物。
老子归根结底,文化是通达万物之奥的根源与核心,想要构建良性的认知能力,需要以文化作为基础,相比之下,中国人比外国人更具有这种天赋。我们祖先创造的阴阳八卦,五行藏象以及六经八纲,其实都是象数模型。更具体一些,我们使用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象数模型。我们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些模型,完成了对自然的还原式编译,而这种编译系统就是我们毕生追求的文化高地。
中国人的文化是对世界的还原式编译,是我们独特的民族天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们更容易提高认知能力。中国人的优秀,是建立在认知力、理解力以及洞察力三个层面上,这也和我们使用的汉字有关,它主要以象形为表征意义所在,能够锻炼我们的大脑,提升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所以文化是洞察力的根源。
西方文化中更侧重逻辑推演,它是理解世界的软件层面,而中国人的文化对应的是编译层面,也就是对世界的认识转化成我们能够理解的象数模型,这正是强化认知能力的关键。
我们天然拥有认识世界的天赋,这种天赋会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而非一个被虚拟符号所象征的世界,我们有机会理解生命和天地,更能把握人和世界的关系,而这正是我们的文化所决定的。
对于求学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他们面对的世界是神秘的、陌生的,也是难懂的,所以和成年人相比他们更有认识世界的好奇和渴望,只要合理引导,就能把这种好奇转化为对阅读的渴望。
第一,懂得改变习惯思维。
当我们在阅读相似信息时会下意识地采用惯性思维思考,这其实是大脑在偷懒,因为相似并不代表相同,或许只相差1%,但这1%也会产生质的不同,于是我们就会想当然地把两个不同的事物用同一种方法处理,结果就成为了无法解开的难题。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就要习惯在自己产生某个惯性思维之后马上察觉自己。
有一位探险家深入雪山,结果被困,身上带的粮食吃光了,体能也接近枯竭,虽然他和外界取得了联系,然而在茫茫雪海之中找寻一个人实在太难了,后来救援人员出动了好几架直升机,可就是找不到这个探险家。在这种情况下,按理说探险家的性命已经岌岌可危,然而没想到的是,探险家竟然打破常规,给自己割肉放血,虽然这个举动可能加速他的死亡,然而鲜血染红探险家身边的白雪时,让直升机很快就发现了他,最终获救。探险家在这种近乎绝望的困境中,依靠打破常规为自己活得了一线生机。
改变习惯思维打破惯性思维,是一个人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思维升级,也是破解难题的关键。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的难题其实并不难,只是我们被陈旧的经验或者默认的规则束缚了思维,只要尝试切换视角,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第二,深入了解再下定论。
对于在书本中一时间无法弄懂的内容,我们不要用自身的经验作出判断,而是应当从我们掌握的各种信息入手。有些人在看了《道德经》之后,发现自己什么收获都没有,进而认为《道德经》全然是在故弄玄虚,其实这是因为深入理解的程度不够,自然无法体会其中的精髓。
怎样才能深入了解?可以借用一个佛教用词“发心”,也就是人的直心、深心和大悲心。直心是指我们要带着正直、不谄媚的态度去看问题,而深心代表着我们对某个目标的执着和虔诚,大悲心是一种普世情怀。只有养成了上述的良好心态,我们才能在分析问题时保持正向的态度,否则会走入死胡同,那么难题就永远无解。
第三,温故而知新。
为什么古人讲究温故而知新,这是因为很多我们看似读懂的内容其实并不透彻,所以在遇到新问题时无法用旧知识去解决,这也是很多人的知识盲区。对此,我们不能过于自信,要多多温习自认为掌握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或许还能获得颠覆性的成长。
“知新”是什么?它可以看成灵光一现,是我们在解决难题时偶然捕捉的灵感,这个灵感并非是随机分配给我们的,而是我们在重复性的阅读中由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没有灵光一现的开悟,就意味着我们获取的知识是“死”的,没有被我们的大脑真正消化,这都是源于你对它了解不够深刻。
现在是一个流行讲认知的时代,只有成为一个高认知水平的人,才能更容易接近世界的真相。如:当别人在朋友圈转发错误的养生常识时,你能够甄别其中的错误,当别人对不该同情的群体妄加怜悯时,你能够保持理性的认识,这种能力就会让你准确筛选信息。想想看,如果你在填报志愿时错误地判断了某个行业,那么你所作出的努力往往会付诸东流,如果你能以中国人的象数思维去认识世界,那么你的职业选择、社会地位、个人成就自然会有一个宽广而明亮的发展前景。
提升认知能力,其实就是在进行知识统筹,也就是整理我们掌握的新旧知识,让它们更加系统化,就像是把一堆螺丝、螺母、手柄、锤头组装成一把锤子一样,将零散的知识变成思维的工具,才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明白了这个规律后,遇到书中难解的问题时,就可以先放在一边,等到你的认知水平再升级一个层次时,你会忽然发现,最终答案就在触手可及之处。
难解的问题暂时搁置出自慧觉教育《天赋阅读》,文字内容原创
作者:王莹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