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更文久未审核通过,重新用一篇旧稿替之。原载2006年11月16日总第253期《贵州师范大学报》第4版文艺副刊)
素称“黔南第一景”的太虚洞,洞内万象幽生,两窍曲通。对此,我有诸多的好奇与遐想。
太虚洞离县城不远,位于石阡县城西南2公里处,它那独特的吸引力和诱惑力终使我无法抑制自己,于是结伴去了太虚洞。
它坐落在一座并不突兀险峻的山上,此山名曰燕子山。
初识它的第一眼,有一种失落的感觉,觉得与想象中的简直有天壤之别。我责怪同伴“夸大其辞”,这哪里算得什么景点?
只有一个能容七、八个人出入的洞口,据说这是下洞。但从洞口入其内,我就见识了太虚洞的虚幻、惊险和神奇。
进洞的路是斜坡,甚至可以说算不上什么路,坡度虽然很高、很陡,但是稍不小心就会跌进深渊。
脚下漆黑一片深不见底,只有洞口才有微弱的光亮,好不容易进入洞底,阴森森的,就像漆黑的夜晚一样伸手不见五指。
影影绰绰的太虚洞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借助蜡烛的光亮,我们摸索前行。洞内很潮湿,不时有清脆的滴水声叮咚作响,凉意袭人,洞内坑坑洼洼,高低不平。
有熟悉此洞者偶尔会闹些恶作剧,更添了一份对太虚洞的畏惧,我差点就止步不前了。
但是进洞内所见的各种怪石嶙峋的石钟乳,已经让我有太多的好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于是,循着蜡烛的微弱光亮继续前行,但已没有先前的好兴致,只顾着进入洞内综观其貌,越往里走洞越宽阔,此刻好似有万道祥云紫气从上洞口斜射进来,真乃仙家圣地啊!
这时我有幸暇顾了周围的景观。大厅地底宽平,间有巨石堆积成景,壁间正面高处刻有醒目的红色大字“干奇内蕴”,为民国初年廖河恩书刻,在大厅的石景和壁上,有知府郑一信题刻的“虎踞”“龙翔”“海图”“观音室”“仙家白日”等文字,楷书阴刻。
仔细一瞧洞内景观,真是大产眼界,只见怪石嶙峋、巨石狰狞、细石鳞鳞,大自然鬼斧工把洞内雕饰得千姿百态,有的娇小玲珑,宛如妙龄少女;有的精巧雅致;有的雄伟古朴,颇像中世纪的宫殿庭柱;有的气势磅礴,嶙峋壁立,真有中流砥柱的气势。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把太虚洞装饰得壮美无比、浑然天成。真不愧是黔南大地上一处奇丽的风景,而且,洞中有洞,洞有小口,抬头仰望,只见观音圣像矗立在悬崖峭壁,像在半空中腾云驾雾。
沿石梯而上就出了上洞,洞口极为宽阔,约百米的洞口向下倾斜,如鳄鱼张开的巨口,吞天光而藏瑞气,天生的洞喉口石门双立,从上洞往下沟看,感觉高深莫测,那绝陡的石壁,像刀子削的,又高又深,使人觉得仿佛走在半空。
洞的两面矗立着险恶的绝壁,壁上装饰着热带草木组成的奇形怪状的帷幔,裂缝纵横的峭壁上长满了土花苔藓,绿意森森。
上洞本有通下洞的路,但大家游兴未尽,于是又沿路返回,让我们来重新欣赏洞中的景观。
入其洞内,秉烛而游,在高峻的崖面上,有明代推官李应期朱笔所书的“万佛崖”三个大字,峭壁上是一幅万人佛像图,在烛光的闪耀跳动中,只能隐约窥其概状,沿着崎岖的石缝进入,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似从天上垂下来,形势奇险,人立其下,总觉得那钟乳石会向自己身上倾坠下来,有凛然恐怖之感。
明万历年间,知府郑一信命其名为“太虚”,当以其中深玄似天空藏自然而得名。各种摩岩石刻、书法艺术与自然景观,意趣相融,相得益彰,引人人胜。
突然有一种感觉涌上心头,觉得这真称得上是世外桃源,它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一定会是修身养性的最佳圣地,让灵魂回归自然,回归平静,真切体会生存的全部。
走着走着便到了刻有“黔南第一景”和“天外天”的几个大字的中洞口,我有点讶异了,本是原路返回,却到了中洞,或许正是峰回路转,天外有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