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呢?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
——是枝裕和
《如父如子》这本书比我意想之中的要短很多,很快便读完了。
在《如父如子》中作者在文章开始部分便抛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生养之恩,究竟孰重孰轻?
文中两个本不相干的家庭因为一通电话,一个抱错的婴儿而联系在一起。良多是典型的精英人才,坐拥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因此工作繁忙,无暇陪伴孩子。而雄大一家虽然家境不好,但是一家五口每日欢声笑语,充满乐趣,而雄大也有更多陪伴孩子的机会。
一开始见到雄大的时候,在良多眼里,雄大就是一个粗鄙贪财的乡野村夫,不守时,吃快餐,还看重医院的赔偿,吃相不好。而这一切在良多这样的“精英”眼里是没有教养的。甚至我也为文中琉晴和庆多这两个孩子在担忧。然而交换生活开始了,两个家庭每个周末都要交换孩子到对方家庭生活,让我意外的是,我在雄大和由佳里与亲生儿子庆多的相处中,看到了爱和温暖,而良多和绿夫妇二人和琉晴的相处中我只感受到了冰冷和尴尬。本想用钱争取两个孩子的良多失败了,随着交换时间的延长,真正交换的一天到来了,两个孩子都有着各自的不同的表达不开心的方式,终于有一天,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良多,幡然醒悟,对自己以前对待养母的方式感到后悔,对自己对待儿子的方式后悔,而在他拥抱着自己养育的庆多的时候,他才真正成为了一个父亲。
生养之恩,孰轻孰重?常说“血浓于水”,良多认为“不好的地方都是教养的错,好的地方都归功于血缘”。然而对于孩子来说,那个朝夕相伴,为他遮风避雨养育他的人,就是他的天他的地。
父母长大后似乎就忘记了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很讨厌的那种人,于是长着长着,就长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的模样。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予到孩子的身上,好像这样就能弥补自己的遗憾。可是却未曾想过孩子喜欢什么,孩子需要什么。
很多父母忙着生,却疏忽了养,而父亲通常是孩子成长中的缺席者。在日本社会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在中国也普遍存在着,做父亲的总想着努力工作,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成为家中“隐形”的父亲,出了任何问题都是责怪母亲,却从未反思过自己。小孩拥有很多玩具,却并不感到快乐,因为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幸福的事。很多人经常会说这个工作很重要,没有我不可以,“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其实,当良多被降级以后他发现,公司没有了他一样会运转,一样会有别人来代替他,只有父亲这项工作,非他不可。而孩子的成长,通常只有那几年,错过了,便永远失去了。
人皆是有感情的,朝夕相处的陪伴与爱,是无法轻易抹去的。孩子不会在乎物质,在乎血缘,他们只认定自己认定的父母,只认定那个爱自己的父母,只认定那个懂事起一直在身边,被称为爸爸妈妈的父母。情感的羁绊,无法斩断。
在读整个小说的过程中,你会思考很多关于父与子的问题,关于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问题,关于一个男孩如何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父亲的问题。人生堆叠,如父如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