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是“Server”。
Server一词,有软硬之分。
从硬件的角度而言,Server是物理上存在的服务器;
而从软件的角度上说,Server指的是具备服务器端功能的电脑软件,以及正在运行的服务器端软件。
整个网络,是由无数的节点和连接通道共同构建而成。
而从“硬”的方面说,是由无数的硬件服务器和其他数字化计算设备终端(比如个人电脑、手机等)以及中间连接设备(比如网线、路由器等等)构建而成的。
从“软”的方面说,是由无数运行着的服务器端软件和客户端软件(或者说终端软件)以及它们的相互连接交流而构建成的。
“服务器”是现代IT行业的关键性基础设施,无论是硬服务器还是软服务器,都举足轻重。
硬件服务器是一种高性能计算机,作为网络的节点,存储、处理网络上80%的数据、信息,因此也被称为网络的灵魂。
因此,硬件服务器必须具备可靠性、高可用性和可扩充性。
服务器(硬件Server)的设计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冗余”,服务器的每一个关键部件必须要有冗余设计,硬盘要有两对或者两对的倍数,内存的通道要有两个或者两个的倍数,处理器要有两个或者两个的倍数,风扇,电源,阵列卡等等部件都需要有冗余的设计。
冗余这个概念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中的意思是:多余,重复以及啰嗦。
事实上这个概念的发明涵盖了我们所能认知到的一切事物。不仅存在于服务器的设计上,毫不夸张的讲,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冗余的设计。
从人的冗余理解到人对于失去的恐惧,和对于占有的贪婪。
从商业发展模式的冗余,社会结构的构成也与自然演化高度一致。
不同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发展,会遵循不同的冗余策略。
互联网,把我们所有人都连接在了一起,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在一点一点的连接到这个偌大的互联网络。它在慢慢地变的好像我门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一样必须。
服务器冗余机制的设置起源于人们对于数据冗余的需求,对规避风险的需求。
数据对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我门对于完整性的渴望,使我们无法容忍那怕一个比特的缺失。
然后,丢失后的高昂代价,迫使人们支付越来越多的成本来避免丢失。
看看那些拥有重要数据的企业,无论他们在那个行业,或大或小,都在甘之若饴的支付着,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成本只为保留那份数据的完整。最好的一个说明就是服务器上的一个叫做阵列的设计。
阵列的作用是将存入硬盘的数据按照事先设置的策略作预处理,制定和执行阵列策略是阵列卡的作用。阵列策略就是将数据做不同等级的冗余。专业的叫做RAID,策略上有RAID5,0,1,6,0+1 ,1+0,等等。
不同的阵列策略带来的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当然成本也就水涨船高。
人们常常和冗余的概念相混淆的概念是备份。两者经常被当作一个概念来讲。
实则,两者的差距是非常大。甚至完全不是一个物种。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冗余是为运算在设计的,在线的,是流动的,是与数据并行的。而备份是为了数据设计的,离线的,是静止或者说是限定的,是剥离于应用运算之外的。两者之于数据来说,前者相当于一块田里生长着的一颗水稻和另一颗水稻,后者相当于水稻和稻种。
冗余满足的是人们对于在线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宕机之后所带来的损失,就越来越无法忍受,哪怕几秒钟的下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