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一次看《黑天鹅》,以为是部惊悚片;6年后的2018年,再次看《黑天鹅》,却发现是心理片。官方百科说这是有关芭蕾舞的惊悚故事,事实上,这是一个小女孩拼命想挣脱妈妈的控制,想找到自以为的“完美”,最终精神世界崩溃的故事。
女主角妮娜是个28岁的芭蕾舞演员,她有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从小把她培养成乖乖女,衣服和房间大多是粉色的;每天早上为她准备早餐、给她穿衣,晚上给她盖好被子,打开天鹅湖的音乐盒,关上灯和从不上锁的门;不管她愿不愿意,强行给她剪指甲。
时常念叨,妈妈是为了生下她,才放弃芭蕾舞的事业;如果不是从小妈妈陪着她上芭蕾舞的课,她又怎么会喜欢上芭蕾舞,甚至成为舞团的女主角;明知她的胃不舒服,还做出扔掉蛋糕的举动,只为逼她吃一口蛋糕;为了惩罚她喝酒晚回家,妈妈在第二天早上关掉早起闹钟,故意让她迟到,赶不上排演。
妈妈的生活重心,看似全部是妮娜,其实不过是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她没有独立、自由与平等的人格,因为她是妈妈的“替代品”,只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生活。一旦她不听话,妈妈不是用冷暴力,就是直接威胁,让她产生内疚感和愧疚感,迫使她做出让步。
像这样的“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勒索我们,我们如果不按他们的要求去做,就有苦头吃了”的做法,就是苏珊·福沃德在同名著作《情感勒索》中所说的情感勒索。它是控制行动中一种最有力的行动。
《情感勒索》是一本畅销全球20年的经典心理学书籍。之所以如此畅销,原因或许有三。其一,全书逻辑清楚明了,案例典型生动,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很容易有代入感;其二,作者苏珊·福沃特就像一个老者,娓娓道来情感勒索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我们力所能及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法;其三,适合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阅读,尤其推荐给像妮娜一样,有控制欲很强父母的人。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但至少能减轻内心的痛苦,知道未来再次发生类似的事,该何去何从。
这本书是由苏珊·福沃德和唐娜·弗雷泽合力完成的。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也是畅销书作家、演讲家和主持人。她经常活跃在大众的视野范围之内,不遗余力地科普心理知识,给心灵受伤的人带去安慰。她的另一本著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同样推荐给大家,与《情感勒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情感勒索》全书共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全面剖析情感勒索,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技巧和策略。由于情感勒索无处不在,特别容易发生在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之间,他们知道我们的弱点是什么,也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能让我们妥协,所以学会用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不再退让,勇敢面对生活、工作和感情中的人际关系。
想要真正发挥出这些方法的作用,是建立在反复不断的练习之上,一次或几次使用是没有效果的,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性。
一、情感勒索,反映了我们的成长经历
《原生家庭》里有这样一句话:“当你小的时候,家庭就是你的全部。家庭教会了年幼的你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你才能够决定自己是谁、该如何与人相处。”
我们在情感勒索中做出的任何举动,说过的任何话,是受害者抑或勒索者,绝大部分原因是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学到了什么,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是过去的经历和我们的性格,共同造成了情感勒索的发生。
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会做出让步,其实都是一种下意识自我保护的模式。害怕发生矛盾与冲突,寄希望于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有时明明知道问题的原因,还是不断怀疑自己,甚至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归于自己身上,以一种乞求的心态来维持表面的平静。
然而,一味的纵容和默许,使得自己的底线一退再退,渐渐地在某些问题上,丧失原则,让勒索者得寸进尺,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受害者。
对于勒索者来说,他们的行为是出于恐惧与挫败。当他们在贬低别人时,其实是将自己身上的缺点,投射到对方身上,即使对方没有相同的缺点,也要迫使对方承认。因为他们能获取到满足自身的最大利益,也得到了想要的安全感和依赖感。换句话说,他们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最重要的,他们始终知道什么是最有效的,最快速的方法。就像吃不到糖的孩子,只要他们一哭,妈妈就会拿糖来哄他们。长此以往,孩子知道,只要自己哭了,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妈妈也会无条件地满足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孩子就是勒索者,妈妈就是受害者。
以上所说的基本都属于情感勒索里的勒索他人,勒索对象是家人、朋友和工作伙伴。苏珊·福沃德认为,还有一种勒索是自我勒索,受害者始终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努力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做别人眼中完美的自己。殊不知,这个世界里没有完美的人,只有真实的人。
《无声告白》里曾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我们有勇气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只满足于取悦自己,重视内心的感受时,就是在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不论这件事有多小,只要喜欢,都是大事。
即便没有找到喜欢的事,即便有很多事身不由已,也要留一些时间给自己,随着性子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前提是不能做出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事),让自己活得更加开心,快乐一些。与此同时,自我勒索的症状也会慢慢减轻。
二、伤人伤己,陷入恶性循环
电影《黑天鹅》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并没有明确透露,妮娜是否已经死亡。只知道妮娜倒在安全垫上时,左腹满是鲜血,而坐在观众席上的妈妈,满脸泪痕。我想她是后悔了。两败俱伤,是她从来都没有想过的,更是她最不想见到的,她想要的仅仅是女儿像之前一样,对她百依百顺,言听计从。
像妈妈要求妮娜无条件的顺从,是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所说的二分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感勒索方式。简单来说,即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是对的,错永远在受害者。他们高高在上地命令我们,按照他们的方式来做。一旦我们不顺从,就会打着我们不关心他们的名义,利用我们的内疚感,迫使我们做出妥协。
其二,病态化。字面来看,指某方面是有问题的。主要发生在我们与他们意见或想法不合的时候。在他们看来,所有人都必须和他们想的一样,一旦有人的想法与他们是相反的,就会指责这些人是有问题。换言之,所有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是非观都是一致的,要不然就是异类。
其三,联合阵线。这个有点抱团的意味,相当于一个人对抗一群人,勒索者就是这群人里的领袖。他们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找到一切可以找到的人和证据,来证明自己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这样就有足够的理由,让受害者承认自己是错误的,最终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最后一个,是消极比较,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我们会听到“你看看人家考得多好,多乖啊”;长大了,我们还会听到“你看看别人家已经结婚生孩子了”;工作中,我们更会听到“你看看你同事做的这么好”。他们总是拿别人的长处与我们的短处进行对比,打击我们的自信心。
四种情感勒索的结果,都是伤人伤己。最令人难过的是,我们很多时候会因此失去完整的自己。没有主见、没有自信、不断地怀疑自己,好像做什么都不对,只能依赖于别人生活。然而,当我们能够坚守自己的阵地,学着关心自己,并用理智面对情感勒索时,一切都将是新的开始。
三、勇敢面对,把失去的自己找回来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里,这样说道:“我一生冒过很多次险,只要我能保持极高的自我完整性,我便能忍耐别人不赞同的沉默甚至尖锐的批评。”自我完整性更多指的是,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自主决定的能力,他人的建议只能做为参考,生活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才是面对情感勒索该有的态度,她还教给我们三个技巧来对抗情感勒索。
首先,停下来,让自己多思考。事情刚发生的时候,作为当事人的我们,脑子里其实是很混乱的。如果当下就做出任何举动的话,极有可能重蹈覆辙,甚至更糟糕。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慌的人不是你,而是勒索者。此时,整件事情的主动权就在我们手上了。
其次,冷静观察,知己知彼。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是局外人更能全面而理性地看明白整件事情。当我们以第三方的身份,来分析勒索者的需求,与我们面对他们的需求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时,所有之前被困扰的、无法解决的,都会一一迎刃而解。
最后,制定策略,学会做个大人。从孩子变成大人,并非是件易事。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多会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是好;而大人则会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们在面对情感勒索时,能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去面对,去分析,去解决,妥协的次数会越来越少,甚至最后摆脱情感勒索。
所以,我们更加要勇敢面对情感勒索,把失去的自己找回来。或许寻找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会遇到狂风暴雨,有时又是烈日炎炎,可喜的是,我们的心是自由的,终有一日,我们会发现,原来它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
就像苏珊·福沃德在书的结尾说道:“你曾以为失去了它,为它哀悼,但其实它从未消失,只是被你扫到了无人记得的角落。它,一直在等着你。”所以,我们就不要让它等得太久了,加油努力,快点到达,去拥抱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纵观《情感勒索》全书,我们不难发现,情感勒索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明知陷入深不见底的漩涡中,还不肯做出任何改变,甚至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只为让对方高兴。苏珊·福沃德用大量的案例说明了,面对和改变才能终结这场以爱为名的操控游戏。
迈出这一步,其实非常难。人总是害怕改变,因为改变带来陌生感和恐惧感。在情感勒索中的受害者更是。但凡事总要尝试一下,才有可能解决当前的困境。就像莎士比亚曾说:“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情感勒索并不是一件美好的事,但生活里处处都有温暖的阳光。不要因为情感勒索,失去自己。你还是那个爱生活、爱自己的小仙女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