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行歌志公众号
《非暴力沟通》中写道:“当我们生气时,骂人、打人、杀人,都无法真正地传达我们的心声。”
说得很对。
每次我怒不可遏时,即使发泄了情绪,也无济于事,问题依旧解决不了,期待的依旧得不到。
时间久了,才能明白愤怒,只会恶化彼此关系,害人,害己。
01
著名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讲过一个案例。
他有位病人,是名囚犯。在被关押之后,此人的脾气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一丁点小事,都会让他不满、愤怒,让他想动用拳头、武力。
一次,看到囚犯怒火中烧,马歇尔问他:“你为什么生气?”
他答:“我很早就向监狱官提交了一个申请,他一直没回复!”
马歇尔又问:“那么,请你告诉我,究竟是什么让你愤怒?”
他有点不耐烦,“你听不懂人话吗?我已经告诉你,是因为他没有回复我的请求!”
马歇尔追问:“想清楚,到底是因为什么,你才不高兴,你在担忧什么,怕什么?”
囚犯沉默了。他思考片刻后,回答说:“如果他不同意我参加那个培训班,我出去后,就找不到工作。或许还会回到这里。”
这才是他的需要。
归根结底,他痛恨的,不是监狱官的忽视,而是未来的不可预知。
了解了原因后,马歇尔告诉他,愤怒,只会让监狱官更加忽视他的需要。
想满足这个愿望,他必须心平气和地向对方提出请求,并把理由阐述清楚。
囚犯听到这些,哭了。他说:“如果两年前您告诉我这些,我可能......就不会杀了我的朋友。”
根据心理学上的“挫折-攻击”假说,愤怒的根源,是人在实现内心需求的路上,受到了阻碍。
当需求不被满足,无论我们怎样指责、痛恨、报复,或用其它暴力手段对付别人,我们的心,依然是空虚的。
发泄过后,自身仍是一团枯草,一点就燃。想要从痛苦中解脱,我们一定得把注意力从“他人的过错”,转移到“自己的需要”上。
因为,最终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外界,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内心的需求。
比如工作上,一个同事抢走了原本属于你的升职机会,你会生气吗?
如果你觉得能力足以胜任,你可能会生气,但如果你觉得不能承担那份责任,即便升了职,也不一定能做好,那么,你反而会侥幸。
是的,你的需求,决定了你的情绪。
02
不重视自己的需求,只是盯着别人的一举一动,我们就容易愤怒。
容易动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将事情的结果,归咎于他人的行为。
有个著名打小三专业户,丈夫出轨了,这位妻子没了家,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就痛恨小三,愤怒那些小三毁了一个家庭,开始了不为名利,专门给人打小三的不归路。
她想要一个圆满的家,而丈夫出轨了,让这一切成了泡影。可是,她想要的幸福,真的是被渣男丈夫毁掉的么?或者说,真的是那个无情无义的男人,让她变成现在这样的?
其实不是。
生活就像解数学题,你想得出一个答案,并非只有一种方法。你想要一个完整的家,原配老公可以给你,别的男人也能给你。或者,我们自己的幸福,自己争取。
在这道数学题里,这位妻子只盯着一种解法,即“她的原配老公”,所以她才会将所有的不幸,归结于一个不负责任的负心汉。
人这一生,磨难重重,遇到一个坎,如果不想着绕过去,换条路走到目的地,而是甘愿被它困在原地,那么,我们的后半生,都会在对过往的怨恨,对未来的不甘,和对当下的不满中度过。
又何必呢?
03
我在公司几年来,做事比较认真,而同事有的敷衍了事,有的玩忽职守,每次看到这种情况都特别火爆,沟通问题时,脾气一上来就对着他们发火。
我一直认为自己脾气差,很郁闷,也很委屈,我不想发火,可看着他们这些人这么不负责任就来火,这样混日子真的好吗?
后来我慢慢调整过来了,只要完成任务了,就够了啊,我管他们是什么人呢?他们未来会怎么样呢?我的的目的达到了就行了,后来工作我一直保持心平气和,再没发过火。
人,的确不能事事死磕。对他人的期待越高,就越容易愤怒。归根结底,我们只能做好自己。
当我们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关注自己内在的需求,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真的没有那么多值得生气的事。
在学校,同学拿错了你的水壶,只要换回来了,就不用再追究。在家里,你老公做家务活很拖延,但只要他做了,就不必一直啰嗦发火。
总之,就是那句老话,自己的事,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别人的事,给予自由;老天的事,不必杞人忧天,安然度日最重要。
TVB老剧说得好,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
(行歌志,一个专注记录和分享生活感悟和态度的地方。欢迎关注和投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