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外出时间比较长,回到家之后妻跟我交流了一下她遇到的困惑。
因为这两天都是她帮儿子听写和做语言交流作业,这其间有两次她的发音不标准。一次是把“盘古开天地”念成了“盆古开天地”,另一次是把“深思熟虑”念成了“申诗熟虑”。
儿子听到了她念错了,会用一种中让她感觉很不舒服的方式来回应她。比如说“‘盆古’是什么?我怎么没有学过这个词?你发明的这个词么?你怎么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总之妻被这种回应气得不行,最终她忍无可忍地向孩子大声的说“你告诉我我念错的地方,我会很乐意改正的!你这样说我让我感觉很难受,本来我发音不标准已经让我很尴尬了,你再这让说我,我觉得被嘲笑了,很伤心!”
妻说,当儿子听她这样说了之后就收敛了很多,只是脸上还是笑嘻嘻,似乎并没有什么惭愧后悔的意思。所以妻也不知道自己的表达是否有问题,就想和我交流一下意见。
我告诉妻“我觉得你的表达很好啊,你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也告诉了孩子,你的情绪的来源是因为你觉得被嘲笑了,这没什么问题啊。”
妻问我“那为什么孩子还是笑嘻嘻的?好像没什么事的样子?”
我卡了一下,然后一边想一边慢慢地回答“我觉得孩子也会觉得尴尬吧,他用笑容来掩饰自己的尴尬,不知道这样说符不符合你看到的情况?”
妻听了似乎好受了点“大概吧。”然后又提起一个新的话题“孩子怎么会这样说这些话呢?”
我稍微思索了一下说“咱家的南方口音确实有一些影响,估计孩子也是在外面受到了嘲笑,内心有情绪积压,回来就在你这里寻求心理平衡吧。”
妻马上就抱怨了“唉,大环境是这样,很多人都习惯去挑别人的毛病,包括家里的长辈也是。”
我回答“所以,你的这种回答我觉得就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孩子被人嘲笑的时候他能学会的就是找机会嘲笑会别人,他也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回应方法,你给他示范了一种新的回答方式。”
妻“希望如此吧。”
我笑着说“肯定会有帮助的!”然后想了想又继续说“其实我更担心的是有老师会这样说。因为如果是同学的话,孩子可以选择反击,也可以使用刚才的表达方式,但是面对权威,我想咱家孩子是说不出口的。”
忧虑再次爬上了妻子的脸“这该咋办?”
我思考了一会才说“目前我觉得比较有效方式就是共情,告诉孩子我们看到他的状态‘我看到你听不开心,有点沮丧,发生了什么?’‘哦,在课堂上你被老师批评了,同学还笑你。那你一定感觉到很尴尬吧,我想那种感觉一定是很难受的,真的好想马上就能下课,好跑出去透透气。你能坚持到下课真的是很有勇气和毅力呢!你应该为自己的这份勇气感到自豪。’”
妻的脸马上就晴朗了,微笑着问“这一招确实好用。我想我也能熟练运用的。”
我笑着点头。
妻继续发挥“那我在说完这些共情的话之后加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会不会效果更好?”
我一边点头一边说“当足够的共情之后是可以的,你这么快就想到了,我还想着要留一手呢。”
妻开心的吻了我的脸颊。
网友评论